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迎来上市潮。但以“AI四小龙”为首的国内AI企业,上市之路却十分坎坷:
在一众同行纷纷“让赛”的情况下,12月7日开始招股、17日即将在港敲钟上市的商汤科技,如无意外将把“AI第一股”的头衔收入囊中。
但“AI四小龙”充满波折的上市历程,仿佛在向外界传递一个讯息:上市不是AI企业的终点,看似大热的AI产业,也并没有那么赚钱。
三年半巨亏240亿,“AI第一股”的烦恼真不少根据港交所的官方文件,商汤科技此次IPO将发行15亿股,招股价为每股3.85-3.99港元,于12月7日至10日开放公众认购,拟募集资金最多不超60亿港元。根据前期认购信息,包括Hel Ved Capital和上汽集团在内的8名基石投资者将认购其中4.5亿美元股票。按照最新融资信息,商汤科技估值高达13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商汤科技成功通过港交所聆讯,被认为是一次“硬技术”的胜利。
商汤科技的“硬”,体现在强大的研发团队上。拥有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教授,是香港中大多媒体实验室(MMLab)的创办人,该实验室曾和麻省理工、斯坦福的实验室一起入选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锋实验室,科技实力强大。
在汤晓鸥的带领下,商汤科技初创团队将“学历内卷”玩到了极致:
据公开信息,截止今年6月底,商汤科技研发团队里共有40位教授、250多位博士(含博士生)、超过35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堪称人工智能界的学历巅峰。
不过,这群站在技术尖端的博士、科学家们,现在不得不走进一个陌生的领域,接受资本市场的严苛考验。
提醒大家一点:在上个月更新港交所聆讯后的资料集时,外界预计商汤科技的拟募资金额接近70亿港元。和当前不超60亿的实际招股金额相比,是缩水了。
再联想到此前招股书中传递的不利讯息,我们难免要对商汤科技IPO之后的发展增添一丝担忧:估值过高、亏损严重、营收增速放缓,都是商汤科技上市之后需要解决的难题。
其中最大的烦恼,莫过于营收增速的放缓。
数据显示,2018-2020年商汤科技总营收分别为18.53亿、30.27亿和34.46亿,今年上半年营收为16.52亿,较去年同期的8.61亿进步明显。此外,商汤科技的毛利率也在改善,从2018年的56.5%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73%,毛利润从2018年的10.47亿增长至去年的24.32亿,今年上半年暂录得12.04亿。
乍一看,商汤科技还保持着不错的增长势头。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营收同比增速已经从2019年的63.3%大幅下滑至去年的13.8%。
(图片来自商汤科技招股书)
营收增速放缓的背后,自然有疫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商汤科技核心业务面临增长瓶颈、新业务表现不佳,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从营收结构来看,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是商汤科技的核心业务,营收占比合计超过85%。但过去两年,这两大业务的营收增速都呈现断崖式下滑:
不幸的是,核心业务增速放缓之余,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两个业务板块的表现也没有太大起色。今年上半年,商汤科技智慧生活业务营收1.48亿,同比下滑5.13%;智能汽车业务营收7060万,同比仅微增4.59%。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智慧生活和智慧城市业务营收出现起伏,和市场大环境有一定关系;但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智能汽车业务更多是自身发展有局限,现阶段确实很难为商汤科技带来太大效益。
一方面,智能汽车行业技术壁垒高,且竞争异常激烈:各大汽车厂商都在开发自己的智慧驾驶解决方案,华为、百度等巨头也强势入局,在技术和资本上都没有优势的商汤科技很难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智能汽车、自动驾驶都处在商业化初期,各个玩家都还在烧钱——本身就面临巨额亏损的商汤科技,很难有充足的资本支持这一场持久战。
核心业务增速放缓、新业务不给力加上研发投入的日益增长,自然会给商汤科技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
不过,令商汤科技稍感安慰的是,遭遇困境的不止它自己。被业界人士寄予厚望的“AI四小龙”另外三名成员——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也各有各的烦恼。
“AI四小龙”,各有各的烦恼从行业集中度来看,“AI四小龙”在国内计算机视觉软件(CV)市场的统治地位非常稳固。而在“AI四小龙”的内部对比中,商汤科技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哥。
来自国际调查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商汤科技在国内CV市场占有率为17.4%,占据首位。紧随其后的旷视科技市占率也达到了15.2%,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则分别为9.8%和9%。“AI四小龙”加起来占据CV市场半壁江山,行业集中度不可谓不高。
而在营收、毛利润、毛利率、研发团队规模等一系列数据的横向对比中,商汤科技都在“AI四小龙”中拔得头筹。
就拿最基本的营收数据来说。商汤科技2020年录得34.46亿,旷视科技同期营收仅为13.91亿,不及商汤科技的一半;云从科技2020年营收为7.55亿,对比旷视又打了个五折。
实力最弱的小弟依图科技和老大哥商汤科技的差距就更加夸张了:根据递交给港交所的招股书,依图科技2018年-2020年上半年总营收不及15亿……
当然,将对比范围扩大一点,跳出CV市场,我们还是能看到“AI四小龙”和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大华股份等AI巨头之间的差距。
以研发团队规模而论,商汤科技当前研发人员约为3500人,仅为海康威视的17%,大华股份的40%。
不过,在“AI四小龙”内部当上老大,并不值得商汤科技太过高兴——毕竟它们都还没有摆脱亏损命运,只能算是“难兄难弟”。深入分析“AI四小龙”的业务布局之后,价值研究所认为,它们之所以深陷亏损泥淖、营收增速放缓,有几个相似的原因。
第一,研发过于烧钱,拉低毛利率的同时也拉长了回报周期。
招股书显示,商汤科技2018-2020年亏损分别为34.33亿、49.68亿和121.58亿,今年上半年亏损额也高达37.13亿,三年半合计巨亏超过240亿。其中,2020年亏损同比增速高达200%,揭示了商汤科技在成本控制上的缺陷。
营收规模最大的商汤科技在亏损额上自然是一马当先,但另外三家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旷视科技2018-2021年上半年同期亏损超150亿,云从科技同期净亏损则为30亿,且亏损额都呈持续放大趋势。依图科技2021年财务信息并未对外公布,不过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同样三年半的时间周期里,累计亏损额高达72亿。
价值研究所认为,排除股权激励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的变动等财务因素,研发投入的持续上升,才是“AI四小龙”最大的烦恼。
以亏损最严重的商汤科技为例。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8.49亿、19.2亿、24.5亿和17.7亿,按照当前的增速,今年全年的投入必然会再创新高。
最令人头疼的还不是投入的增加,而是研发费用率急剧上升:今年上半年已升至107.3%,整一个入不敷出。不过费用率最夸张的,还要数小弟依图科技——三年半亏72亿这个数字,是其同期总营收的480%……
第二,随着行业竞争加剧,“AI四小龙”相对单一、固化的营收模式面临打击。
商汤科技的四大业务板块上文已有介绍,就不再赘述。其他三条“小龙”和老大哥多少有些相似,都在围绕B端做布局:
从这个角度讲,“AI四小龙”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内卷加剧、服务同质化等问题。
毫无疑问,在政策的推动下,智慧城市、智慧商业领域过去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AI四小龙”抓住这个风口,深耕B端市场,完全是正确的做法。但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C端正在起量,B端的增长曲线也势必会趋缓。
在此背景下,商汤科技们或许得好好考虑一下,是否需要调整自己的业务布局了。
AI产业的未来不会困于B端正如前文所言,“AI四小龙”业务都过于聚焦B端,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价值研究所就认为,商汤科技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商业两大核心业务增长速度出现放缓,就跟过于依赖B端有一定关系。
以智慧城市为例,商汤科技的收入主要来自其城市方舟平台及AI应用的软件访问许可费和软硬件一体产品销售费用,此外还有一小部分软件订阅费。而最核心的客户,则是正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各地、各级政府。
但问题在于,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遵循中央政策指引——地方政策落实具体步骤——试点城市推进——向更多城市覆盖的流程。目前,290多个试点城市已基本覆盖我国各省(自治区),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速度,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但也没有过于激进。在首批试点城市基本完成覆盖的情况下,它们或许需要留出更多观察时间,以便改进现有问题,再进一步推广。但对于服务供应商商汤科技来说,这就是一个略显漫长的等待过程了。
旷视科技也有同样的问题。过去几年,其前五大客户一直在不停洗牌:2018年为中国移动、蚂蚁集团、飞库科技、泰源科技和未透露具体名字的公司B,2019年除了中国移动之外全部掉出前五,2020年中国移动掉队,聊云信息、东华软件、港佳好邻居连锁便利店和伟士佳杰集团等上榜。
频繁变化的名单,让旷视科技背上“客户留存度低”、“大客户流失严重”、“业务集中度低”、“服务口碑不佳”等种种质疑。
事实上,除了智慧城市、智慧商业等B端业务,整个CV行业还有很多扩展空间。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中国和全球人工智能软件市场都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增长。其中,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会从2020年的305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121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1.9%,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市场规模则将在2025年增长至1671亿人民币。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计算机视觉软件是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市场中占比最大的板块,未来4年复合年增长率超过40%。对于包括“AI四小龙”在内的一众CV企业来说,未来几年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现在要看的,就是它们谁能抓住这个机会窗口,扭亏为盈,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而要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就需要“AI四小龙”走出舒适圈,开拓全新的业务线。
价值研究所就观察到,商汤科技在自己的招股书里多次提及了自己的元宇宙业务,似乎有意在当前最热的互联网风口里分得一杯羹。
招股书显示,商汤科技的SenseMARS软件平台含有超过3500个AI模型,可以支持全新的元宇宙体验,包括为超过200款手机、AR及VR设备、智慧大屏和消费级无人机提供服务。
不过,元宇宙仍然只是一个噱头,短期内对商汤科技的实际帮助有限。
价值研究所认为,面向消费物联网的C端业务,反倒更值得“AI四小龙”们重视。
华盛证券就在一份研报中指出,随着市场逐步细化,传统意义上的智能物联网(IoT)市场将分化成工业物联网(IIoT)和消费物联网(CIoT)两个独立的商业生态系统,前者主要面向B端的政府、企业、机构,后者则面向个人用户。
“AI四小龙”之中,旷视科技就在移动终端、CIoT等领域多有建树。根据Wind统计的数据,旷视科技是“AI四小龙”中C断业务营收占比最大的一家。
目前,旷视已经和多家头部智能手机厂商达成长期合作,提供智能手机设备安全和计算摄影解决方案。虽然其消费物联网业务营收不及城市物联网业务,但至少让人看到增长的希望。
写在最后2018年4月份,商汤科技完成由阿里巴巴领投的6亿美元C轮融资,成为全球估值最高AI独角兽。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商汤科技何时上市就成为业内最关注的话题,仿佛同行们都在等着商汤科技为自己试探资本市场反应,也认准只要商汤科技成了,整个行业都能获益。
时移世易,如今商汤科技马上要实现上市愿望了,外界对“AI四小龙”的态度,却早已从当初的赞赏,转变为交织着失望与希望、质疑与期待的复杂情感。
不过,AI产业潜力巨大,智能化也是大势所趋。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AI四小龙”们深耕的事业,依然值得鼓励。
还记得2018年那会儿,意气风发的商汤科技CEO徐立说道:
我们只希望,商汤科技不要忘记当初的使命,继续用技术推动AI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