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身为华语乐坛顶级存在的周杰伦,最近似乎开始“逃离”KTV了。
查阅天眼查可知,西安真爱范特西餐饮娱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爱范特西”)近期发生工商变更,原在公司持股15%的周杰伦退出了股东行列。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周杰伦退出的同一天,李家烈、尹沛然、曾贤毓三位高管也离开了该公司主要经营人员行列。
周杰伦和真爱范特西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12年,他就入股该公司,并与其合作在西安当地开出名为“真爱范特西”的KTV——名字取自周杰伦2001年发布的专辑《范特西》。但即便是挂着周杰伦的名头,这家KTV时至今日也没能走出西安,经营状况更是难言美好。长此以往,它或许也会和K歌之王等传统KTV们一同沉沦在时代之中。
从亲自站台到“雨我无瓜”,周杰伦与真爱范特西的十年爱恨情仇将时间拨回到十年前,那时周杰伦还非常在乎这家以他专辑命名的KTV,入股后,他不仅多次在日常活动中宣传真爱范特西KTV,还深度参与了其店面设计,从饰品选择到包厢命名无所不包。这让真爱范特西KTV的周杰伦元素变得极其浓厚,也引得很多粉丝慕名而来。
真爱范特西首店在西安开业时,周杰伦曾亲赴当地造势,还称“希望将真爱范特西KTV开成连锁店,五年后在A股上市”。后者倒也不负期待,赶在三年后——即2015年——向股转系统递交了公开转让说明书,计划登录新三板。不过,由于其递交的文件中出现多处财务数据前后矛盾等错误,真爱范特西的上市申请被驳回,此后便不了了之。
从这份公开转让说明书中为数不多的财务数据来看,2013-2015年间,它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818.7万元、1748.4万元,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归属股东周杰伦的损益则为9.3万元。值得注意的是,真爱范特西彼时仍处于亏损状态,其净亏损额分别为255.4万元,61.7万元。
或许是对自己的财务数据不太自信,首次上市失败后,真爱范特西再也没尝试过闯关A股。与此同时,它与周杰伦间的关系也日渐疏远,双方数年内都未能达成像样的合作。
尽管如此,真爱范特西仍借着周杰伦的名头吸引顾客,后者对此则一直保持沉默。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了数年,直到去年的一次侵权事件,双方的实际关系才首次为众人所知晓。
当年11月,真爱范特西被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一纸诉状告上法庭,称其未经授权使用滚石国际音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著作权的200多首音乐电视作品,被侵权作品中包括3首名为《彩虹》的MV,分别是由梁静茹演唱阿信填词,阿信和梁伯君谱曲的歌曲,以及由羽泉、杜德伟分别演唱,羽泉作词作曲的歌曲。
这件事本和周杰伦毫无关系,但因为“周杰伦的KTV不能放周杰伦的歌”(周杰伦正好也演唱过一首名为《彩虹》的歌曲)传言发酵,周杰伦个人公司杰威尔音乐不得不站出来辟谣。除了澄清侵权MV所属外,杰威尔还在公开声明中提到,自身并未参与真爱范特西实际经营,且因为周杰伦与该公司大股东经营理念差距过大,因此早在2017年就已表达放弃股份退出投资意愿,但未能获得对方同意,故此后双方再无业务往来。
杰威尔在公众面前挑明真相的那一刻起,真爱范特西与周杰伦近十年的合作就已经画下休止符,本次的股权变更则是二者在分手一事上达成共识的标志。对于周杰伦而言,甩掉一个随时可能带来麻烦的包袱总归是神清气爽,但在真爱范特西这边,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没有周杰伦光环覆盖的它,要如何挺过KTV行业的绝命寒冬还是个问题。
行业寒冬降临,KTV们集体化身老年俱乐部与线上K歌App们的欣欣向荣相反,线下K歌市场近些年的情况完全可以用“惨淡无光”来形容——几乎是在唱吧、全民K歌等App崛起的同一时段,KTV们走上了闭店、歇业的不归路。一个典型例子是,老牌连锁KTV钱柜在2015年就连续关闭了北京朝外、首体与雍和宫的三家门店。2016年,在中关村营业十多年的麦乐迪KTV也迎来了撤店的命运。
就像当年实体商家对淘宝、京东的怨恨一样,不少KTV经营者也会习惯性地将行业衰退这口大锅扣到线上K歌App头上。但实际上,KTV行业内部的诸多乱象同样值得人们重视。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KTV,曾经凭借饮品、茶点以及周到的服务取代歌舞厅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休闲圣地”。然而经过数十年发展后,KTV行业内本身已经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企业缺少培养差异化品牌意识、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经营模式与场所娱乐方式缺少变化、基础设施更新维护不及时影响用户体验等。
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影响下,KTV行业早已陷入了客源流失的窘境之中——它们曾经的主力受众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却越来越不喜欢KTV。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77.3%的年轻用户减少了去KTV的次数,33.9%的用户觉得“唱腻了”,而另外47.2%的用户则表示,自己有其他娱乐项目能够取代KTV的地位。
而彼时正逢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风潮爆发,一众线上K歌App的出现加剧了KTV们的困境。2014年后,咪哒、友唱等线上K歌App又杀入线下赛道,于商场、影院等地段开设“迷你KTV”,进一步削弱了传统KTV们的优势。
2020年的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则更为严重,很多撑过2015年关店潮的KTV都受到了影响,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北京的“K歌之王”——2020年初,K歌之王总经理曾发布内部信称,因公司承受巨大的财务压力,不得不计划与全体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就将面临破产清算。
如今,活过疫情的KTV们几乎完全化身“中老年俱乐部”,龟缩在下沉市场寻找增量。一位KTV从业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目前接待的顾客基本都是退休在家的老头老太太。“白天家里人不是上班就是上学,他们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呼朋引伴唱歌解闷来的自在。”
至于线上业态对线下的冲击,这位从业者表示并不担忧。“线上有线上的便利,但线下有冷气、供暖,有WiFi上网,能坐能躺还能容下一大帮朋友,这总比一个人对着手机K歌强。”
如何夺回年轻人的心?不可否认,国内中老年群体依然蕴含着巨大的娱乐消费潜力。据艾媒咨询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老年社交娱乐市场总规模已经达到7180亿元,2021年预计将达到8820亿元。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KTV们未尝不能依赖这一市场,凭借自身优势与线上业态共存。
但缺少变化的行业终究只是一潭死水,依赖老年人也并非KTV们的终极解决之道。这些年,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聚焦新崛起的Z世代(1995-2009出生的年轻一辈),如果KTV们不抓住这一潜力无限的新消费群体,行业整体的持续衰弱依旧在所难免。
追根溯源后不难发现,年轻人们对于KTV的不满多半都集中在娱乐形式的单一上——会唱歌的顾客在KTV固然能玩的很High,但那些没有这项天赋,或是不善表达的参与者就会感觉索然无味。如果没有更多的选择,年轻人们很难对KTV产生依赖性。
既然如此,扩充娱乐项目,让顾客“更有存在感”绝对是KTV们的第一要务。设计创意主题包间,加入电影点播设备让KTV变身影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主机游戏、直播、桌球、桌游、剧本杀这些更讨年轻人喜欢的社交娱乐模式同样应被列入考量之中。
此外,不局限于线下门店,打通线上与线下市场也是KTV们应该去做的。
若是仅仅在线下K歌,顾客的互动和交流手段都有限制,而线上+线下则意味着更多样化的互动方式,例如跨包厢之间的K歌挑战等,线上操作也能够让消费体验变得更加透明便捷,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同时,传统KTV们还能够通过线上数据判断用户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进一步迎合各种消费群体的需求。长远来看,这对企业的经营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总的来说,KTV被线上App们取代的可能性不大——聚会+歌唱的“刚需”,以及娱乐手段的多样化,决定了这门生意总是离不开众多的线下店面。但另一方面,底层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消费者群体的变化也总是会催生新的娱乐方式,努力跟上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是KTV们在新时代求存的唯一道路。最终谁会倒在半途,谁又会笑到最后?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