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被时间遗忘的工资

时间:2022-01-21 09:18:02       来源:钛媒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4天、辗转31个地方做搬运工:一袋水泥或沙子是一块钱,上一层楼加一块,每袋的重量在60-100斤不等。”

在2022年北京的第一场大雪中,一位中年打工父亲的辛苦,化成了“流调”表里密密麻麻的数字。唏嘘之中,有人指出:1 块钱一袋的搬运价格,十几年没变了吧。

剧烈的变化,永远是更容易在舆论场激发讨论的主题。媒体喜欢追逐其中的流量,创业者天性就要去捕捉其中的商机。

它确实也衍生出无数激荡的故事。尤其在互联网轰轰烈烈造富的这些年,“财务自由”的剧情频繁上演。跳槽薪资翻三番、48个月工资的年终奖、 年底人均一台特斯拉……这些也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

但在聚光灯照不见的地方,还有很多人,离这些“变化”很遥远。

十年薪资未变的,远远不止建筑材料搬运这个岗位。有些是因为行业的凋零,有些是因为行业的过于稳定。身在其中之人,也壮态各异。有人安然享受,有人痛苦挣扎,有人努力求变。

但作为父亲、母亲、儿子和女儿,这些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大多报着跟那位流调里的父亲一样朴素的想法:

“我也不觉得自己可怜。我只是好好干活,我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力气,靠自己的双手,挣点钱,挣了钱找孩子。就是为了生活,为了照顾这个家。”

“5块钱的出租车起步价,20年都没变过”

讲述者:老杨、年龄:47岁、城市:铁岭  

我也算是赶过时髦的人,90年代,我们铁岭大部分还在领几百块钱工资的时候,我就开出租车,一个月赚3000块了。

25年的时间,我的车从拉达换成了夏利,后来又换成了羚羊和现代,最近开上了捷达。

车越换越好了,我的收入却没涨。因为5块钱的起步价就没变过。

我是在1996年入行的,当时我19岁,全家人凑出2万块,给我买了一辆二手拉达。一个月下来,我自己能挣2000块,晚上把车租给夜班司机,还能再赚1000块。

而我隔壁开货车的司机,一个月工资是600块,

那会的消费场所不像今天多,“炫富”的方式就是去饭店吃饭。自从开了出租车,我点菜不看菜单了。至于那辆2万块的拉达,当年在我的社交圈中发挥的作用不比现在几百万的豪车差:和兄弟们出去玩,要开着车;去见女孩子,要开着车;见亲戚朋友,更要开着车。

我那么得意,收入只是一方面,出租车牌照可是稀罕物,后来甚至可以当成理财产品——2013年的时候,我一个朋友的两台羚羊卖了90万。一辆羚羊的价格不会超过10万,真正贵的是运营牌照。

然而,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现在已经25年了,我每个月还是赚3000块,出租车司机就这样变成了低收入群体。

我老婆情况也差不多。她当公寓管理员,工资4000块,也有7、8年没变过了。

我俩加起来有7000块钱的收入,除了日常开销,每个月还1500的房贷。我俩都没有五险一金,每年各自要交一万块钱的社保。孩子明年高考,现在补课费饭费每月快2000。一年下来,我家也存不下什么钱。

其实我也知道我们这个行业不行了。

20年前,我家楼里48户,楼下只停了一辆私家车。现在,车停得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我记得,2015年左右吧,好多同行都跑去当驾校教练了,听说有人一月能挣1万多。

但我觉得吧,那工作不长久。铁岭人口就这么多,年轻人都往外跑,哪有那么多需要学车的人啊?果然,很多教练现在又跑回来跑出租了。这也是我留在这个行业的原因,不管周围环境怎么变,总有人需要打车。

我今年47岁了,除了开车什么都不会。但我也想开了,咱老百姓过日子,有钱多花,没钱少花,不行就不花呗。

而且我总觉得,好日子还在后头。我家今年刚搬进新房,80多平米,总价20多万,我办了贷款,慢慢还呗。等儿子供出来,我也熬出头了。再过十几年,我俩都能领上退休金,铁岭啥消费都低,我俩生活肯定没问题了。

“干我们这行,吃的就是青春饭” 

讲述者:林然、年龄:32岁、城市:武汉

2021年,我从电视台辞职了。

我在这家电视台工作了十年,做社会新闻,哪里有大事,就往哪里跑。地震、水灾、还有各种轰动一时的大事件,都是我的报道范畴。一年的多半时间里,我是不着家的。

为什么?因为喜欢,也因为学的是新闻,只会干这个。

我刚参加工作时,台里效益还不错,在我们部门,一个月拿个八九千甚至上万块都很轻松。我们虽然是省会城市,但当时房价只要四千多,其他消费也不高,生活还是很滋润的。

全国做深度新闻的圈子其实不大。在很多新闻现场,我经常能碰到同行,见的次数多了,大家也慢慢熟悉起来,经常一起采访,一起吃饭,偶尔也会聊起收入。大家的共识就是:干我们这行,也就是吃碗青春饭。

我记得一次去采访云南地震,遇到过一位北京某报社的摄影记者。他在行业里小有名气,拿过含金量很高的国际新闻摄影大赛的奖项。采访结束,他在饭桌上回忆起自己十几年前月入过万的往事:

“2000年北京房价才几千块,我一月拿一万,恨不得在大街上横着走。”

很快话锋一转,他神色也黯淡了下来:“没想到十几年后还是这个数。”

原因很简单,记者的收入由底薪和稿费构成,老人和新人的差别主要在底薪上,差幅往往不会太大。也就是说,老记者的经验,不会像其他行业那么值钱,能转化成工资的上涨,反而可能会因为体力下降,稿费不如年轻人。

为什么我对那段话记忆那么深刻呢?因为我从电视台辞职前,领到的最后一份工资,是 9982元——相当于那位摄影老师二十年前的工资。

说来也怪,很多犀利的社会调查记者,都会接受这个明显不正常的现实。

我认识一位某南方头部大报的记者,他的名字,在我们行业里几乎人人知道。前段时间聊起来,他也谈到,自己的收入十几年没变了。

不过他从来没想过转型。很多与他同期进入报社的人,已经在互联网大厂市场部或者公关部,谋到了年入数百万的职位。但他对这些都没有兴趣。他从大学开始就向往做新闻,也确实喜欢这一行。

说实话,我挺佩服他的。在这样一个物欲纵横的时代,能为自己的热爱而活,太不容易了。

我在台里还有不少朋友,最近一年,有人被降了工资,没降薪的人,很多福利和奖励也都取消了。比如季度的广告业绩奖励,现在都没人提了。

我在生孩子之后开始准备转行。抚育一个小生命,或许真的能激发女性的战斗力。

我现在开了一家短视频代运营的公司。过去十年,虽然我在电视台里拿着几乎没变过的工资,但回头来看,我还是挺感激那一段,它带来的能力锻炼、资源积累,可能是其他岗位无法比拟的。

对于很多转型的同行,记者经历都可以成为铺垫和基础。

我听说,很多调查记者后来都转行去做了律师。这两个职业倒是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都需要从复杂的信息中提炼要点,都需要找到足够多的证据去支撑自己的观点,都需要全国各地奔波出差,跟各色人等打交道。

要说差别,可能就是收入了吧。好的律师,一年可能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好的记者,没戏。

“工作七年,涨了400块,但我心甘情愿”

讲述者:木木、年龄:30岁、坐标:太原

我在一座省会城市的重点中学当老师,听起来很体面是不是?

可惜,我只是代课老师,现在每个月拿着2900块的工资。统计数据显示,我们当地的平均月薪是4000块,房价则是 1 万多。

我已经有七年工作经验了。入行时,我的工资是2500块,七年涨了400块——这是我跳槽之后的数字,也算是同行眼里的“好待遇”。一些普通中学代课教师的岗位,工资只有 1500 块左右。

工资低,也不太可能涨,在教育体系里,我们就像互联网行业的“外包”,工作只是听起来光鲜罢了。

理论上,我们是兼职,不用坐班。但实际呢,领导总是特别在意我们的在校时间。只要被发现工位是空的,领导的“问候”就来了。我有一次因为上午没课,下午2点才到办公室。包还没放下,就有同事悄悄转告我:“主任让你去趟他办公室。”

那天下午,我接受了一顿深刻的思想教育,核心内容就是:虽然你是代课教师,但学校还是要考察你们的积极性,来决定要不要继续聘用和对你的培养。

说到“培养”的时候,主任特意加重了语气。

从那之后,我变成了跟全职教师同样的工作节奏:8点到校,7点离开。

最近“双减”政策出台,学校增加了课后的答疑环节,我一周有3天都得忙到晚上9点,周末还会穿插进教研会和学生家长的电话,比 996 还忙。

我很珍惜现在的工作机会。

我在一家普通私立学校当了4年老师,才得到这个重点中学的工作机会。因为我只是普通二本的师范生,不符合它招聘应届生的标准。

还在私立学校工作时,我陆续在教研会上加过一些重点学校老师的微信。他们暑期期间的朋友圈刺激了我:他们晒的内容,不是去北京交流学习,就是带着学生在博物馆游学,被对方热情接待。

而我的暑假就是窝在家里打游戏。等假期结束,学生的作业也收不齐。

我在工作一年后就决定:要努力去更好的学校。

于是,每天下班后,我就留在办公室学习,听专家公开课,后来笔记本塞满了办公桌下三层的抽屉,还被同事误以为是收上来的学生作业没有发下去。

辞职后,我开始频繁面试。只有看到学校招聘的信息,就投简历。期间还赶上在线教育很火,有公司向我开出的条件是月薪过万和在家办公,但我觉得那种教育方式违背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就放弃了。

我还是更向往重点公立学校,因为对于年轻教师,这里更像一片滋养的沃土。

比如,我所在的学校,每周都会高薪聘请专家来上公开课,我们这些老师,就搬个凳子坐在教室后边听。学校更新教材和教研会很及时,甚至连学生也更勤奋聪明。一次,我在课堂上遗漏了一个知识点,立刻有学生在课后来问。

对我来说,在公立学校的日子,与其说是赚钱,不如说是“进修”。

大部分像我这样的人,都是为了将来拥有更大的选择权。

我的一位前同事,工作5年后被某私立学校高薪挖走了,年薪30万。还有一位去了其他非重点学校,很快就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我觉得,这也可以成为我的未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