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韩寒导演电影《四海》上映。起初知道这部影片,是看了它的一个碎片预告片。刘昊然演绎的小镇青年,几十秒里塑造了一个低情商的土帅男孩。那种戏剧和冲突感非常有趣,我猜它一定是一部好电影。
韩寒导演作为作家出身的商业片导演,有过很好的电影作品沉淀,再加上其本身所具备的文学素养,历时两年精心打磨的第四部作品,讲出一个打动人心又引发思考的剧情故事,合情合理。
他有这种能力。
本来没有很强的动力第一时间去看这部电影。但初一下午,电影放了几个场次之后,#四海难看#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话题,一度冲到了热搜总榜第四,文娱热搜榜单第一。
上映首日电影评价迅速两极分化,毁誉参半。
去微信九宫格的猫眼电影里搜了一下电影票,我就更迷惑了。单从院线及在线渠道排片看,觉得这片子要火,各种资源位紧跟《长津湖之水门桥》之后,几乎是纯商业电影的最好位置了;但是从微博口碑和评论的一边倒,到两极分化,又觉得这片子要扑。
这变化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关注并截屏了这部影片的线上信息流动情况之后,迅速购买了家门口影城的电影票,准备去影院一探究竟。
01 疑似“商战”的热搜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眼看着#四海难看#这个热搜,从总榜的第五名,冲到了第四名的。对于一个十多年前干过微博编辑的骨灰级八卦网友来说,是一件心里要画问号的事情。
首先,电影刚上映几个小时,在话题下写消息数不多的前提下,热榜排序能排第四这件事本身,它的话题量就撑不起那个资源位。
其次,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没有一条热搜,是可以绕过平台,仅凭借通过用户的海量评论“顶上热搜”的。
你在热门话题下看到的每一个词条,都是值班编辑维护的结果。至于热度,搜索量,讨论数据在编辑的后台确实会有一个数据库,但那是给编辑或运营团队值班做参考的。
微博13岁了,每天有超过1.5亿的用户打开微博APP。这么大流量和影响力的前提下,内容绕过平台运营,不过编辑的手,直接给到普通的用户的情况微乎其微。
第三,#四海难看#这个热搜tag,言简意赅但观点主观。把这么一个绝对的主观判断,挂在一个国民应用的最好产品位和流量位的TOP位置,对电影本身,显然是不公平的。虽说影评是很主观的东西,每个人各抒己见没问题。但观点+大流量渠道的组合之后,观众可能直接就能被劝退了。
在四海的热搜之外,我在热搜第一和热搜第五,同时又看到了另外一部电影《奇迹笨小孩》。
热搜第一讲的是《奇迹笨小孩》这部电影开分很高,热搜第五挂的是的是片方致歉声明,致歉的对象是该片演员之一易烊千玺。新电影+偶像实力流量兼具的当红演员,这就有了讨论的话题。
对比《四海》和《奇迹笨小孩》,这两个同一天上映,同在院线海报C位,同时占据线上渠道第二第三位的电影,其主创元素非常也相似:都是老戏骨+偶像实力演员+有票房的知名导演。
这么多相似的前下,热搜里两个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一个捧一个踩的观感令人不悦。我觉得那个热搜对《四海》这部刚上映第一天的电影不公平。
02 乏善可陈的叙事有些失望。影片时长128分钟,用竞速电影的题材,讲述了小镇青年去到大城市,逐梦逃亡的奋斗故事。
影片立意很高,想表达的也很多。但是在开场30分钟到1小时的剧情里,剧情拖沓平淡,没有起伏,看不到真正的主角在哪里,也看不到主角的成长和故事的向前发展。人物角色的塑造着墨力度不一,有的多了,埋下伏笔没有下文;有的又少了,突如其来,不明所以。
对于有些文艺片来说,如果一直这样白描直叙下去,观众可以当作剧情片来慢节奏地看。但一小时之后,尹正饰演的周欢歌海边意外之后,故事反常地走向了狗血的另一面。
看到这里,观众才明白,原来尹正饰演的这个角色,本质上是个触发“突发事件”的工具人。这个角色是一个符号,被打开开关后,给身边人带来了一堆麻烦,推动主角背井离乡,走向逃亡之路。
人物在结构中的作用清晰了之后,工具人的戏份冗余感就出来了。比如多花了很多篇幅配角演小品。观众乐呵完了,NPC才开始回归原本的使命,推动剧情发展。
剧情一拖沓,主角就不成长。这样做结构设计像个多米诺骨牌:开篇30分钟抓不住观众→观众没有进入故事→观众不肯走进导演的造梦空间,最后,过度清醒的观众就不相信剧中的人物。
演员的整体表演水平倒是在线的。沈腾、刘昊然、尹正把人物的角色演的很生动,甚至观众缘不太好的女主角刘浩存,也演出了小镇姑娘的呆呆傻傻。可是当故事强行往下推进,人物的符号化和段子的苍白浮夸,再加上一个轮船触发了击杀条件等等设置,都把刻意设计的痕迹搞得很明显。
故事结构撑不住,梦想就没有真正有力的支点。玩车的故事概念给了主人公饱满的人设,但个人英雄主义之下爱情线、亲情线、友情线的讲述七缠八绕,想要的太多就拉垮了,最后每一个都没有讲清楚。一些在设计上本来可以更深刻的定位,在逻辑和节奏割裂的前提下,变成了拼盘段子。
虽然有趣,观众也笑了。但笑完之后你会发现,沈腾的搞笑,完全是因为他演技和喜剧演员标签的加持。剧中的沈腾、警察、债主和主角的奶奶等背景人物,最后变成了这部电影的孤儿,游离在故事之外。
影片花了很多笔墨去描男女主角的情感线。但故事站不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主角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电影时长里,不断游离在梦境和现实的狗血之中,深情而没有成长,最后五分钟匆匆结束,一死一伤。
03 导演不懂小镇青年电影中有一个升格镜头,画面被从地面拉起,摇向广角的天空。镜头里城中村的居民区外,是广州城更宏伟的摩天大楼。这是整个电影核心桥段发生的主背景,是主角在突发事件之后,逃亡和追逐梦想的地方,也是主角历经沧桑,离开城市,回到小镇的起点。
这是一个有思考的镜头。但整部电影的观感也正像这个镜头的感觉一样,仰望天空,有思考,但没有双脚落地。这个镜头背后,没入戏的观众也可能会错愕地发现,其实主角,从未真正融入剧中广州这一大城市。
他的人逃亡去了广州,可在广州的故事场景和活动范围,却又被限制在了特定的真空环境之中。比如,唯一的工作场景,和唯一真正认识和产生深刻交集的当地人,只有游乐场老板。其它的人,包括女主角、父亲、玩伴、警察、债主等人,还都是他原来环境里的那些熟悉的人。
广州也变成了一个符号。符号意味着这个故事也不一定发生在广州,放到其它繁华的大城市也可以。此外,这必须是一个摩托车故事吗?换成自行车行不行?既然剧本已经架构在一个真空实验环境之中了,没有广州城市本身的城市侧写,也没本地化的脸谱和不可替代的烟火气。带着一丝尴尬和无所适从,便是导演对小镇青年去到大城市以后,所见所闻所感,所有故事和冲突的最广义的想象了。
小镇在没落,新城在成长。新老交替的冲突竟然一点没有。导演不懂小镇青年。这种不懂,是喜剧加情怀,赛车加梦想,底层边缘或者半边缘人物的高概念故事设置,都无法掩盖的那种不懂。导演讲的小镇青年,是他在大上海,在东方明珠,在广州塔顶,在国贸88层,想象出来的故事。
并不是所有的致敬经典,都能成为经典。致敬的意义在于,自己的作品本身要先立得住。
因为是贺岁档电影,很多家长带了小孩子来看。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听到前面的姑娘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差。”这个感受,多少回答了我下午对于微博热搜的疑惑。未必是商业追逐,大概率是微博值班的小编恰好看了这部电影,又恰好他不太喜欢,就顺手做了那个#四海难看#的话题。
走出影院外,后面有三个一起的观众边走边聊:韩寒导演这两年还是赚钱太多了。已经不接地气了。贩卖情怀,还能贩卖几年呢?
韩寒导演的确是大时代背景之下,80后里最有想法,最敢于选择和表达自己的耀眼明星之一,他也曾是很多人的偶像。他走出小镇,在中国最好的城市,最强调表达的行业,拥有普通人根本无法企及的资源和成绩。但从《四海》这个作品的完成度来说,他没有超越自己从前的几部作品。
主创是明星创作者,拥有极高话语权这件事放在《四海》这个作品里不知道是好是坏。
导演的画面拍很漂亮,配乐很高级。但剧本问题肯定有更优解决方案:或许把这个剧本拿去电影学院,给教剧作的老师看十分钟,讲一下梗概,老师能给出一大堆意见。创作团队中,但凡有一个人或几个人敢大大方方的告诉导演,剧本结构有问题。出来的作品就可能比现在看到的要好。
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如果剧本创作部分,还有其它编剧的贡献或者策划,要给人家署名。对于创作者来说,不署名的作品,就跟自己没关系,艺术创作者的工匠精神和对细节的偏执努力,都会随之打折。
《四海》的首日票房2.79亿。是很好的成绩。但我看完之后的感受是:
本来是来看ROLEX的,
结果看了个RELAX。
【作者介绍:几何小姐姐,前腾讯视频电影中心编辑,阿里大文娱高级产品运营专家,北京电影学院2019届进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