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的“阳谋”:高举科技大旗 转型科技出行公司

时间:2020-09-02 14:30:13       来源:蓝鲸财经

日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局网站披露,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已完成上市辅导,接下来,吉利汽车方面将向证监会提交上市材料,等待审批。

按照以往的上市流程,公司在申请上市后需经过3-12个月的辅导期,而吉利汽车从今年6月开始接受上市辅导,仅2个月就完成,可见其速度。

今天(9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了《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其中显示,吉利此次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1,731,666,448股,每股面值0.02港元。

吉利汽车即将成为又一家在A+H股上市的汽车企业,同时也将成为登陆科创板的第一家汽车企业。

然而,吉利汽车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开辟境内融资渠道,持续研发投入

吉利汽车回归A股的意愿由来已久。“打通境内A股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有利于进一步多元化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有效提升公司资金实力,补充公司未来布局‘新四化’等战略发展所需资金。”吉利汽车方面作此解释。

吉利汽车作为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汽车龙头企业,难道对资金仍存有隐忧?事实上,汽车制造行业对资金占有量大,研发投入高,的确更需要未雨绸缪。

而吉利的研发投入在整个汽车制造行业中都是首屈一指的。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整个吉利控股集团在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2019年研发投入就达到207亿元,占销售总收入的6.3%。这一比例在业内属于较高水平。对比来看,2020年上半年,宝马集团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同样为6.3%。

在汽车消费市场整体下行,车企以收缩支出来维持利润的时候,吉利汽车仍坚持大规模投入研发经费。

对此,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汽车产业是多学科、跨领域的大产业,也是各种数字科技应用的载体。当前,汽车产品正在朝着智能移动空间转型,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从根本上掌控核心科技。”

目前,整个吉利汽车集团在全球已布局五大工程研发中心及五大设计造型中心,共有研发设计人员2万多人,专利总数达17677件(含吉利汽车集团及吉利科技集团)。

正因如此,吉利汽车的市占率在2020年上半年虽然仍居自主品牌首位,但其仍在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由汽车制造奔向科技集团,加速“新四化”

与比亚迪、广汽集团A+H股上市不同,吉利汽车此次IPO不在主板而是在科创板,一方面这是由于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所创造的条件所致,另一方面,更是吉利汽车从汽车制造企业向科技出行集团转型的契机。

梳理吉利控股集团的业务布局不难看出,这家公司早已布局向智能电动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在吉利起家的汽车制造领域,早已形成了平台化、模块化、通用化、标准化的战略路线,目前,吉利已形成BMA、CMA、SPA及PMA 四大全球化基础模块架构,覆盖了从纯电到燃油、从紧凑型到中大型车型的全面产品布局需求。

在智能网联领域,发布了技术品牌“iNTEC人性化智驾科技”和“GKUI”吉客智能生态系统。

在移动出行业务上,更是早在2015年就布局落子,以曹操出行为入口,构建中国首个以汽车制造商身份打造的共享出行平台,2019年又与戴姆勒联手推出“耀出行”,先后在杭州、广州等城市开展运营。

吉利的出行布局甚至包括了空中出行,目前在空中出行服务领域布局有Terrafugia(太力飞车)及Volocopter两家公司。

此外,吉利还是继特斯拉之后又一家与商业卫星产生关联的汽车公司,该公司旗下的时空道宇到今年年底将完成首发两颗低轨卫星发射。卫星项目不仅为吉利自身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提供基础设施,还为未来出行、智能制造、无人机运输、城市管理等多领域提供支撑,构建科技生态链优势。

汽车行业分析师认为,作为汽车制造企业的上市公司,其股价波动、市值与汽车产品的销量业绩直接挂钩,且普遍不高,而科技公司却往往有很大想象空间,吉利的转型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可以预见的是,吉利汽车在A股和香港同时上市,有利于凸显公司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充分对接国内、国际两个资本市场,助力公司科技转型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同时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让中国内地投资者有机会分享公司发展红利。

关键词: 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