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铁集团出台《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网,全国铁路网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
其中,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并形成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
国铁集团,全称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前身为“中国铁路总公司”,脱胎于原来的铁道部。可见,由国铁集团主导的这一规划含金量可想而知。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无数城市的命运将发生变化。
其一,未来15年,中国高铁里程还将翻一番,继续巩固世界高铁第一大国之位。
目前,2020年7月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14万公里,其中高铁3.6万公里。
其中,铁路里程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高铁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铁营业里程的66%以上,远远超过西班牙、德国、日本等国家总和。
根据2035规划,未来15年,中国高铁里程要达到7万公里,相比目前的总规模接近翻倍。
这意味着,高铁建设规模不会缩减,基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依旧不容低估。
高铁建设继续加速,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核心城市群,将会建成1-2小时的高铁出行圈,中西部偏远城市也将很快享受高铁红利,这对三四线城市来说,是难得的城镇化利好之一。
其二,50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铁通达,“市市通高铁”不再是传说。
根据2019年统计年鉴,我国目前共有333个地级行政区,加上县级市,共有700多个城市,超过80%的城市常住人口超过50万。
如果以更严谨的城区人口来看,除了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外个别城市外,我国近8成地级市城区人口都已超过50万,近100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
这意味着,未来15年,中国几乎所有地级市都将高铁通达,“市市通高铁”不再是传说。从富夙的广东江苏浙江,到人口密集的河南山东四川,再到偏远的新疆宁夏青海,高铁将会遍布几乎每一个城市。
◆2019年部分省份高铁里程 来源:城市进化论
目前,福建、江西、安徽、江苏、河北等省已实现“市市通高铁”,广东、浙江、河南、山东、陕西也将在未来1-2年内实现“市市通高铁”。
这一局面如果得以实现,必将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空前流动。中心城市与偏远城市的的时间距离得以缩短,不同城市之间的可通达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城市群、都市圈的一体化获得飞速发展。
其三,任何一个超级规划,都会带来城市格局的大洗牌。“八纵八横”如此,这一次的铁路2035规划也是如此。
早在2016年,我国出台了“八纵八横”铁路总规划。随着“八纵八横”高铁规划的落地,一些传统的铁路枢纽区位优势有所降低,随之而来的,一批新的高铁枢纽城市崛地而起。
在“八纵八横”时代,北上广作为三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愈发巩固。武汉、郑州的中部交通枢纽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这些传统交通枢纽之外,合肥、重庆、长沙、杭州、深圳、贵阳的交通优势得到提升。尤其是合肥,原本被排除在铁路枢纽之外,借助“八纵八横”,顺势建立起“米字型”交通枢纽,深入长三角腹地,区位优势得以建立。
“八纵八横”只规划到2015年,目前各大高铁干线正在逐步落地之中,而这一次交通强国铁路规划,则规划到2035年,视野更为宏大,涉及城市更多,影响更为深远。
一旦“市市通高铁”,且城区市域(郊)1小时通达、 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则在2小时通达、相邻省会3小时通达,对于区域中心城市、强省会都是更大的利好。
其四,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市市通高铁”是把双刃剑:既让城市得以融入全国高铁网络,也会不可避免带动人口、资金的加速外流。
高铁对城市的影响,始终受到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双重拉锯。
先看集聚效应。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将会更加突出,尤其是那些处于交通枢纽的二线省会,得以通过高铁网络将触角延伸到整个省内。
过去,省会城市的影响力固然强大,但在可通达性上,与沿海城市并无太大差异,省会城市未必竞争得过沿海发达城市。
但在高铁时代,省会作为枢纽而存在,地级市与省会之间的互动只会更加频密,一些偏远地区的产业、人口加剧向中心城市聚集,这在统计数据上得到了验证。
再看扩散效应。随着高铁路网的完善,都市圈、城市群连成一体,1-3小时高铁圈得以建立,大城市的资源将向周边进行辐射。
不过,这种辐射效应主要集中于都市圈、城市群内,偏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很有可能只受“虹吸效应”的冲击,很难获取辐射效应的红利。
可以确定的是,市市通高铁时代,中心城市将会变得更加“中心”,边缘城市的“边缘性”则很难得到改变,部分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可能会进一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