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耀州: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有机会跟潘总聊聊“植物肉”和v2food。“植物肉”是一个新兴的年轻品类,也是消费类投资里少有的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
今天首先请您跟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植物肉”?相对于传统的肉品、豆制品,“植物肉”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v2food当初想做“植物肉”这个品类?“植物肉”对于to C端的消费者以及to B端的餐饮行业,或者消费大平台,有哪些吸引力?
潘明东:“植物肉”顾名思义是用植物的某部分做出的吃品。“植物肉”最新的概念兴起于美国,科学家从植物里面提取出蛋白,通过蛋白的重新塑形,做成美味可口的一些佳肴,它的口感、汁水感非常接近于肉,于是这个品类就出现了。
当这个概念传到中国的时候,很多老百姓没有像国外那些人觉得新奇,因为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兴起了素食,特别是宗教里早期开始的素斋。素斋里的原材料可能来自于植物,比如土豆、番茄,它的形状可以做成肉或鱼的形状,但里面添加了很多不同的添加配料,另外它的蛋白质含量也非常少。所以大多数吃素的人,他们的身体并没有完全达到一个健康合理的状态。
而新型的“植物肉”,首先考虑的是从植物里面以替换蛋白的方式,把植物蛋白加工成动物蛋白的形态出现。所以可以看到“植物肉”里,第一,它的蛋白质含量比其实真正的肉类低;第二,它的肉本身也在其他因素方面比植物蛋白有优势,比如没有胆固醇、激素、转基因等,以及其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非常低。因此,“植物肉”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大众饮食。
当下我们地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保、动物保护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以及健康人士开始担忧这些问题,在思考是否可从自身角度出发减少对地球的负担,以及减少对动物的杀戮摄取,同时让我们的地球、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机、健康、合理。
因此“植物肉”在这个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而且逐渐走向台前,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引起广泛市场关注和消费群体的接受。
中国传统to C消费者经历了从早期比较高尚的环保想法,逐渐平行过渡到对自身健康,对大众健康理解的过程,所以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只吃肉食的习惯。其次,素食是一个弹性的摄入,在这个过程里可能也会像国外逐步兴起时那样,有消费者要求固定时间选择纯吃素,目的是为了自己更加健康。
而对于一些to B端,其实他们做产品,包括推动市场的方式都比较同质化,比如通过用促销战来吸引消费者,而在产品的差异化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体现。但“植物肉”产品的出现,以主打健康的新理念形成差异化营销的方式,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和机会。
因此,“植物肉”概念受到了咖啡店、各类快餐店、网络平台以及线上销售平台,一些中式连锁餐饮品牌的密切关注。甚至已经有企业开始研发并推广“植物肉”的产品。如此备受瞩目是因为“植物肉”带来了不同竞争格局,以及新的发展机遇和新增长点,同时也能提升企业口碑、品牌宣传以及客户好感度。
辛耀州:优质的“植物肉”和一般品质的“植物肉”,在口感上会有怎样的不同?
潘明东:现在大家购买的“植物肉”都是高蛋白,相对偏低钠,不含胆固醇、转基因,但不同品牌的“植物肉”会有一些区别。第一,是否有明确的咀嚼感,是否有纤维感,这对“植物肉”的口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判断因素。
第二就是调味的区别,有些“植物肉”吃起来和吃火腿肠一样,因为调味用的香精不够优质,导致吃起来的感觉非常不好,人工的成分色彩太重。但优质的“植物肉”,吃起来的汁水感觉就跟真肉是差不多的。
这些细微的差别导致一块“肉”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科技公司为了这些产品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努力。所以为什么我说v2food不是一个食品公司,而是一个高科技食品公司。
辛耀州:在你们的调研里面,“植物肉”的消费者画像如何?
潘明东:消费者画像与美国相比存在很多方面的明显差异。基本上国内的消费对象都是25-40岁左右中高层收入的青年人,他们都有相似的特点,比如爱学习、爱接受新鲜事物,同时非常注重家庭或者个人的健康,也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然也会有消费者是非常好奇,喜欢尝试新品类,或者是环保主义者、素食主义者,这些都构成了 “植物肉”主要消费群体画像。
与欧美国家不同,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可能对环境、对动物福利的意识更高一些。中国人群可能有这个意识,但短期内关乎的还是自己的切身利益,看重健康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绝大多数的人不吃素,但他们有这个期望,有改善饮食结构的想法,希望变得更健康,所以现在整个饮食行业里有一个类人群叫“弹性素食者”,可能一周有一天或者两天只吃素,让自己的代谢更加健康一些。这部分人群应该是以后“植物肉”发展的主要目标人群。
辛耀州:以注重健康为主的“植物肉”消费人群范围是否会拓宽?
潘明东:此前的调研清晰地显示,目前中国大概有2500万人口对“植物肉”产品的态度是不抵触,愿意尝试的心态,这一人数每年都以双位数的速度在成长,在2025年会达到一亿多,到那时“植物肉”就会变成一个市场容量非常大的一个产品了。
辛耀州:“植物肉”在中国的市场仍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在美国已经出现了两个百亿美金市值的巨头: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同时“植物肉”也开始渗透到美国的一些餐饮渠道。在您看来,影响“植物肉”推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有可能会碰到哪些瓶颈?您对这一市场下一步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潘明东:这是非常好的问题。“植物肉”概念的推广真正开始于2019年Beyond meat的上市,此后引起了大量的话题讨论和关注。2020年5月,星巴克在全线四千多家门店推出了星膳食主义,提高了“植物肉”在大众群体的认知度。
对于它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是口感,因为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在好奇或健康需求驱动下尝试产品之后,对口感依然会保留较高要求。众所周知,国人消费群体对美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植物肉”需要不断改善口感和咀嚼感。
第二是价格,目前国内外已经上市的“植物肉”产品相比传统肉类价格要高,而且进口的产品会高两倍、三倍甚至五倍。高成本极大地限制了广大普通消费者对它的尝试。
所以“植物肉”未来如果要更广泛普及到老百姓日常中,它一定要改善口感,变得更加美味且更容易操作,此外价格也要更合理,更贴近真正的肉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植物肉”在市场上突飞猛进式的增长。
v2food公司核心的科技是来自于澳洲的联邦科学研究机构CSIRO,里面有大量的科学家研究不同行业的科技,其中食品科学也是他们的重点头项目,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来研究食品科技,研究替换蛋白。
这也是为什么当v2food产品走向市场,在澳洲、在中国、在东南亚等地逐步推出的时候,它的价格是非常合理的。在澳洲超市中,v2food “植物肉”的价格比动物肉的价格还要便宜。
另外,在口感方面,因为v2food采用了一些非常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目前市场上唯一能用干式压榨合成的方式,在生产时也能将上色、调味的流程赋予在“肉”里,在产品做熟的过程中,这些颜色、香料会被逐渐释放出来,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美味的产品,同时成本也会比较低。
所以我们希望产品能在市场上,以一个非常好吃的状态,又以一个非常合理、有竞争性的价格被消费者接受,从而在市场上取得一些有利的竞争优势。
辛耀州:您怎么看中国“植物肉”市场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潘明东:中国的“植物肉”市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市场,我们也在中国市场专门做过一个“植物肉”的专项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植物肉”是来自于美国,但在“植物肉”市场里面,增长最快速的其实是中国市场。
这个“增长快速”是指整体的量以及包括品牌增加的活跃度,因为中国市场有很多在不同领域进行市场竞争的“植物肉”品牌。所以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植物肉”公司,都把中国作为一个必争之地,在中国市场进行投放,跟各种各样的餐饮企业、消费者端做各种各样的促销,品牌渗透。所以中国市场是被大家高度看好的。
v2food在中国市场其实和大家不是竞争的关系,因为“植物肉”市场比较新,我们能在一起共同教育、培养这个市场,让这个市场更加有活力。当然v2food可能更看重长远的发展方向,因为我们相信我们自身的产品,在成本、口感、产品迭代的方面,可能会有一些中长期的、持续性的发展优势或者基础。
所以我们更加希望跟众多的“植物肉”厂商一起培养市场,大家不是看短期眼前的利益,而是希望能把市场培养出来,让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更加健康,这是我们对中国“植物肉”市场的期待和发展趋势的展望。
辛耀州:v2food主要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潘明东:产品本身的好坏是最重要的竞争点,v2food本身的产品优势不是说仅仅采用了一些传统素肉的技术,做一些比较粗浅的代加工,就能实现产品的迭代和更新。大家知道 “植物肉”里的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v2food投入很多精力、成本做研发,推动产品的迭代。如果不具备迭代能力的话,肯定会赶不上时代要求,会被淘汰。
第二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需要更多考虑当地人的口感偏好和接受程度,比如在像西方国家,可能更多的是以汉堡饼,以肉泥的方式为主来制作菜品。但中国的饮食品类非常多,有包子、饺子、炒菜各种形式的菜品,所以能否根据当地饮食消费特点,把产品更多地跟当地美食、当地消费者的饮食偏好接轨,这也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方面。
v2food在这个方面是比较开放,公司比较支持本地化产品的升级和迭代。所以我们在中国业务的推动过程中,更多会考虑能不能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饮食特点,用v2food做出一些让中国消费者喜欢吃,符合中国传统美食消费特点的产品,这样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中国消费人群接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