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出行行业先驱和开拓者、网约车鼻祖、易到用车创始人、连续创业者、烧钱的不忿者、公开信怼贾跃亭第一人、顺为资本合伙人……
4月8日,周航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曹操出行董事长。作为出行行业的开拓者,周航在5年后重返一线,易到用车换成了曹操出行,行业也早从烧钱乱战进入到滴滴一枝独秀的局面。与周航空降曹操出行几乎同步传出一个消息,滴滴有意在适当时机并购曹操出行,但很快被否认。
江湖还是那个江湖,但早已物是人非。
把时间拨回到2014年8、9月份,当时还是易到创始人的周航,如果没有错过了一笔非常关键的融资,网络出行真正开拓者易到用车,或许不会落得今天被消费者投诉APP无法登陆、费用不能退还的窘境当中。
周航也不会在后来的那场与乐视及贾跃亭一系列纠葛中愤而离去;而后加入顺为资本、一切“归零”试着做起投资生意。
出行行业的市场格局和周航的个人命运可能都会重新改写。
但历史没有如果,回到现实中,当下的曹操出行面临着管理层频繁变动、重资产模式让盈利遥遥无期、困扰经营的“牌照”等诸多问题。
“网约车鼻祖”重新下场,能带着曹操出行走出华容道,去挑战滴滴吗?
老司机周航的那些事儿许多互联网新人,可能对周航并不解,然而在移动端应用尚不算发达的2010年,周航和他创办的易到用车却以一种全新模式出现在人们出行生活当中。这比滴滴的创立早了两年,比打入中国市场的Uber的早了四年,比成立于2015年的曹操出行早了五年。
真正的拐点发生在2014年8、9月份。当时,市场中有关百度要投资易到用车的传闻满天飞,有百度员工回忆称,确实有一段时间,易到的各类用车优惠券在百度内部大量发放,这也让投资传闻增加了更多的真实性。
但到嘴的鸭子也会飞,百度的投资最终没有落到易到的身上。据一位知悉内情者向《豹变》回忆当时的一个细节:百度当时基本决定要投易到了,但后来发现易到与监管部门的关系不好判断,就转而投资了Uber。
此后,国内出行市场开始进入到烧钱大战当中。融资的不利,加之周航对持续“烧钱”持反对意见,让易到在全行业不断升级的“烧钱”竞赛中快速失去市场。
当时的数据也很直观地反映了这一变化。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发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滴滴专车中国专车服务活跃用户覆盖率为80.9%名列第一;易到用车居次,活跃用户覆盖率为17.5%;Uber则仅以8.1%的比例位列第三。
到了2015年的第2季度,滴滴快的、Uber和神州专车分别以82.3%、14.9%和10.7%的比例占据中国专车服务活跃用户覆盖率的TOP3,而易到用车同期的活跃用户覆盖率跌至可怜的2.7%。
这个境遇也为易到后来“委身”当时还如日中天的乐视埋下伏笔。2015年10月20日,乐视控股发布公告称,乐视汽车公司正式签署对易到用车的股权投资协议,交易完成后乐视汽车获得易到用车70%的股权,成为易到用车的控股股东,当时网传投资金额为7亿美金。
一位乐视前员工向《豹变》讲到,“在宣布这一投资消息之前,乐视和易到就已借着联合营销开始‘眉目传情’了。易到选择乐视,是因为当时的经营情况不太乐观,看重的是乐视这座新‘靠山’各方面的实力,而乐视选择易到,则是出于造车(乐视超级汽车)、互联网出行等方面的生态布局,易到是当时性价比较高的一个选项。”
不过,这场“联姻”仅一年便宣告破裂,上述员工指出,“周航与贾跃亭的决裂是多方面因素堆积而成的。”
首先是团队融合问题。按照双方当时的约定,易到并入乐视后,依然由周航及其管理层主导运营,乐视会给易到注入资金、资源和人才等支持。但事实上,从乐视方面调派过去的人员与易到原有团队之间,不可避免产生出越来越多的矛盾。
其次是资金挪用问题。周航曾一纸声明称“易到确实存在资金问题,而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乐视对易到的资金挪用13亿”,随后,乐视和易到发出联合声明称“所谓的挪用是乐视和易到的联合贷款”。
对于挪用资金的说法,几位前乐视控股员工表示,“就在职时所了解的信息,老贾(贾跃亭)挪用易到的资金应该确有其事”。不过他们也能理解,因为乐视的盘子越铺越大,当时已经提出造车计划,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挪用资金还是对于老贾而言较为普遍。”
最后是创业理念问题。周航的口碑一直不错,他的创业风格更偏向于稳健型,从他并不主张长期烧钱获客就可以看出。但也正是这一点,让周航无法满足贾跃亭激进、狂奔的价值观。
二人最终决裂,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沉寂5年后重回出行2017年4月20日,周航、杨芸、汤鹏三位易到用车的联合创始人发布联合声明,正式辞去易到所有相关职务。
随后,周航加入了雷军创办的顺为资本。从创业者转型为投资人,不仅意味着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认知模式、思维模式、方法论体系等方面的改变,
但转型谈何容易,特别是人骨子里的那些东西,很难改变。尤其在过去数年来国内投资圈“逐风”的逻辑下,稳健可能并不能适应这个投资环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周航进入投资领域后,市场上鲜有其消息传出。
根据公开信息,周航离开顺位资本的时间是2021年6月,而加入曹操出行是在2022年3月。因为从曹操出行运营公司优行科技的工商变更信息来看,3月31日,周航接替刘金良出任公司董事长一职,而刘金良的职位变更为董事。
对于在曹操出行所要承担的具体事务,周航暂未透露,只强调曹操出行目前仍由以CEO为主的核心团队运营。无论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热爱,周航加盟曹操出行对其个人、对公司、甚至是对行业,都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事实上,从2021年年底开始,曹操出行高级管理层变动频繁。
除了周航之外,去年12月15日,优行科技的总经理一职也已发生变更,由此前的董凯楠变更为曾任职滴滴专车事业部总经理的龚昕,龚昕在去年5月加入曹操出行并担任CEO,与此同时,龚昕还代替刘金良成为公司法人。12月24日,龚昕进入曹操出行董事行列。
12月24日同一天,曹操出行董事张毅退出,新增陈国平为公司董事;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退出董事席位,新增“吉利系”关联方张权为公司董事;赵轲代替臧珞琦担任公司财务负责人。
龚昕曾在曹操出行B轮融资时发表过“未来只靠营销、补贴拿不下市场”的看法,这与周航一贯主张的理念不谋而合。但从作为新任董事长周航口中的那句“曹操出行目前仍由以CEO为主的核心团队运营”不难发现,两大核心高管之间游离着某种微妙的气氛。
一位接近曹操出行内部的人士向《豹变》表示,作为吉利布局“新能源汽车共享生态”的战略性投资业务,“曹操出行在内部真正得到重视大概在2019年中,在这一年也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包括公司从曹操专车升级为曹操出行,龚昕的加入,拿到B轮融资等。”
“这一次高管层变动,最大的特征在于‘吉利系’占位的向后调整”,该人士进一步解释到,“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曹操出行的竞争力确实较弱,公司已对现有商业模式反思总结,后面会进行较大调整;二来则是要将具体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聚焦商业化层面了。”
如何破曹操困局?上述人士的说法并非无迹可寻。
从目前的工商信息来看,曹操出行运营公司优行科技的前两大股东,分别为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两者的持股比例分别为69.93%和13.94%。可以看出,曹操出行是妥妥的“吉利系”。
原董事长刘金良在设计曹操出行的商业模式之时,选择的是车企利益最大化的重资本自营模式,这一路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借助出行业务体量,为吉利汽车积累路测数据,为研发提供支持,并为吉利的新能源产品提供量产和抢夺市场份额的能力。
从2019年“曹操专车”更名为“曹操出行”开始,公司开始发力顺风车、同城寄送等业务板块,并鼓励司机“带车加盟”。
尽管曹操出行这几个发力方向是行业主流模式之一,但从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此前提到的“第一坚持做新能源出行平台,第二坚持做依法合规的B2C平台”这两个创立初心来看,这种操作或多或少背离了吉利布局出行业务的初衷。
除了原有模式在司机端、用户端均无法与滴滴、高德、美团、首汽等平台相抗衡以外,吉利本身的心思也并不在重度运维层面,而是希望做成一个拥有极强管理能力的聚合平台,并且利用自身优势覆盖市场。
就这一点而言,尽管曹操出行内部人士已明确向媒体表示“滴滴并购曹操传言为不实消息,曹操出行无任何与此相关的意向或举动”,但这种猜测其实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
在战略转型的逻辑下,曹操出行的市场策略是升级定制化车型,即依靠吉利集团的造车成本优势,一方面对司机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新能源车型;另一方面向客户提高服务性价比。
从去年3月以来,曹操出行陆续上线了首款换电车型枫叶80V、第二代换电车型枫叶60S。根据官方计划,到2025年,吉利将推出5款以上的智能换电车型,并以5000座换电站覆盖100个核心城市,提供3分钟无人化换电服务。
同时,在超级直辖市和省会大城市,曹操出行利用“礼帽出行”与“耀出行”来打高端市场。
一位出行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向《豹变》表示:“无论是哪一种商业模式,出行领域最根本的环节的安全性策略,任何一个出行平台要想做到都必须在安全上有很大的投入。就这一点而言,滴滴目前所建立的护城河是行业内短期内根本无法撼动的。”
“对于曹操出行而言,吉利在不断调试中找到一条适合集团整体战略的定位是好事,但‘人’永远是商业领域中最大的变量。五年归来后,周航是否还是那个周航,能否适应得了吉利这种传统车企的经营风格,目前还不好说。”上述人士说。
第一个打开了中国网络约车市场,周航带着其所创立的易到用车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目光,这种不可承受之力,也让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更为后来的市场遭遇埋下了伏笔。这既是拓荒者的荣光,也是先驱者的无奈。
如今重回出行行业,周航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加入吉利系的曹操出行后,他能否在大战略下推进平台的经营水平,帮助曹操出行走出困局,弥补自己在易到时的遗憾?
不管是对周航个人,还是对曹操出行来说,前面都有一条华容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