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
House带火某支股票登财经版面,杨笠聊恋爱话题炸场攀上热五,《脱口秀大会5》这一季正在渐入佳境。
72平的巨大房子有两间卧室,一间住我,一间住我的尊严;研究生可以解决子女落户,我天天催我爸考研;我每次穿这拖鞋洗澡都像给脚底板做了次拔罐……
在何广智、孟川、邱瑞等演员的段子里,嬉笑怒骂间满是众生悲喜日常,广大观众与之共鸣共情之余,那英、周迅好像并没能get到,于是很多质疑声音开始砸向她俩。
最新的第二赛段,领笑员换为草根出身的张杰、杨超越,两位嘉宾从自身经历出发讲出很多与选手共鸣的发言,随着领笑员回归水准,节目精彩度也开始攀至高峰。这一来一回,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到底需要哪样的综艺评委?
“挣的一半是挨骂的钱”综艺评委向来是根烫手山芋。
话多了被嫌呱噪,话少了被指太闷,太专业了被吐槽“没必要较真”,太娱乐了被教育“能不能专业点”。真应了郭德纲那句老话:艺人挣的钱,一半是能耐钱,一半是挨骂的钱。
如今群众怀念起“大局观”罗永浩,可很多人应该是忘了,罗老师也曾被指责过:“大局观应该是不想拍灯的借口吧”、“他总有一种‘必须得是他来最后拍板决定’的控制欲”、“大哥你凭什么代表大局啊?你只能代表你自己好吗!”……
所以说,因个人喜好而拍灯,和因顾全大局而拍灯,本质只是「评判标准」的偏好不同,并无高下之别。况且,在喜欢某个演员的粉丝眼里,你口里的大局观不过是掩饰自己不想给演员拍灯的借口,绕来绕去这还是你个人喜好。
那“特别专业”的综艺评委群众就满意了吗?
还记得当年第一季的《浪姐》,首期的话题风暴中心其实不是姐姐们,而是坐在点评团C位上的杜华。作为乐华娱乐创始人、深谙韩团养成模式的娱乐教母,杜华在节目里以极其专业的女团标准严苛要求姐姐们,换来的却是观众的一片口诛笔伐。
究其根本,观众看综艺的需求往往被误判了。容易共情于姐姐们的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姐姐在节目里被关照到,但不是将非专业的她们置于职场面试的标准下做专业评定,杜华就算初衷是为姐姐们好也注定不得民心。
事实上,竞技综艺选择把评判权交由明星手上的那一刻,谈专业性就已经是个悖论。真要为了竞技公平,最好的办法不是请圈外明星,而是请行业人士“圈内人点评圈内人”,可那样循规蹈矩的比赛结果真的会精彩嘛。
天下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评委标准,所以但凡是竞技综艺,争议本就是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同裁判经常为足球比赛增添意外性一样)。只不过,每一个想坐上评委席的明星都需要考虑,你是否做好了被挨骂的足够准备。
要专业vs要话题综艺本质上是注意力经济。
这一属性决定了,综艺的立身之本是「话题」,有话题才有大众讨论度,有讨论度才能在市场上发出声音,继而被更多受众和金主关注到。
自《超级女声》那会的电视选秀时代,“请明星做评委”就是素人综艺博流量的绝招。直到今天B站还广为流传「超女毒舌评委图鉴」的鬼畜视频,柯以敏、包小柏、杨二车娜姆等联手告诉了你一个明星评委的走红秘技:
专不专业不重要,会吼会演很重要。
到了12年后《中国好声音》时代,综艺评委角色再度进化、被赋予了「明星导师」的新说法,需要担当点评和带队的双份工作。问出“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汪峰、喊着“我有32场演唱会”的杨坤等,成功被节目组打造成节目话题焦点。
这种借明星人设拉高素人综艺关注度的做法,延续到了101系选秀时代。从「明星导师」向「明星制作人」称谓的二次转变背后,是明星评委流量化大潮的抬头,以及带动了养成陪伴型评委的流行。
无论是《中国有嘻哈》里已凉的吴某人,凭《青春有你2》大涨路人口碑的蔡徐坤,还是担任《创造营2019》C位发起人的演员迪丽热巴,皆是依靠流量扛起陪伴素人选手成长的制作人职责,为节目贡献了五花八门的出圈话题。(如归国三子重聚、蔡徐坤被组101对CP等)
发现了没,纵览综艺里的明星评委变迁史,他们从来就与“专业”这两个字关系不大,各大竞技综艺邀请明星们担任评委,看中的是他们明星身份及互动关系生发出的故事和话题,以带动节目被更多人关注到。
这次《脱口秀大会5》的领笑员选择也基于类似考量,那英、周迅都是在歌坛和演艺两界各自到达天花板的超高国民度艺人,邀请他们正契合了本季主打“每个人都能快乐5分钟”、让脱口秀被更广泛群体认知到的传播诉求。
不过,请国民度领笑员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可以和黄大妈一样,带领泛年龄层受众讨论脱口秀、爱上脱口秀,另一方面像那英、周迅这些如今难有大众生活经验的评委,也容易无法共情演员们的生活段子,像张杰、杨超越才是更符合年轻人需求的选角方向。
没有完全公平的判准竞技综艺很难有绝对的公平。
其实所有关于综艺评委的质疑里,都暗含了一个潜台词:以明星的个人喜好去决定竞技综艺里素人选手的命运去留,这件事不太公平。
那不妨我们先问一句:存在完全公平的评判标准吗?
在泛娱乐时代待了太久,我们早已忘记,人类很多艺术形式在过去不会拿来比赛,因为诉诸主观审美的成分太多。所以评判一个主观艺术,它能找到最具公信力的评判标准吗?
完全交由大众去评会怎么样。
试想,倘若竞技综艺都取消明星评审,完全由现场观众投票决定选手去留,它公平吗?一来,能去现场录制的观众只是很小的样本,很难说就能代表大众声音。二来,现场观众投票对深度型的内容不友好,大概率会造成演员创作普遍迎合大众的不良趋向。
那要交给专业观众呢。
其实近年在《我是唱作人》《中国说唱巅峰对决》等节目里,专业评审“实名投票”并阐述投票原因的赛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专业观众的局限性也很大,它很容易造成节目变成小圈子的专业自嗨,容易让节目表演越发与大众审美拉开距离。
所以拆解下来看的话,竞技综艺最公平的判准,或许是需要付诸更大的制作成本,动用普通观众+专业观众+明星评委的多维视角去评判,但这么一套繁琐的流程下来,观众还能用心享受表演嘛。
如此来看,竞技综艺其实并不存在“完美的判准”。而另一方面,综艺的好看某种程度上正因为它叙事上的意外性、反转性,既然如此,把判准设计得太明晰反而并不一定是好事。
所以对于大多数明星评委而言,既然达不到行业人士的评判专业性,尽可能依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投票,犀牛君认为,那就是对其而言最佳的判准了。
当然,那英、周迅此番滑铁卢也提醒我们:就如明星选择代言商品需再三斟酌一样,明星选择要合作的竞技综艺前也最好先做做背调,或者多听听粉丝意见和舆论场声音,毕竟选择与自己人设契合度高的节目,才能最大程度扬长避短。
有默契的明星和节目,真的可以相互成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