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接受采访时曾经说出这样一句话:
如果这话是刘书福或者王书福说的,可能会被亲友送去检查精神状态,但李书福不会。在中国商界,他是一位以大胆和魄力著称的传奇人物。他以“汽车就是四个轱辘加沙发”的勇气开始造车,先后收购沃尔沃、宝腾、路特斯、Smart等外资品牌,甚至还成了奔驰的大股东。
如今全球汽车业暗流汹涌,李书福的疯狂还在继续:收购手机公司,还要造卫星。
这是继特斯拉之后,全球第二家“造车+造星”的企业。李书福治下的吉利如今已经被定义为一家“出行科技公司”,业务涵盖了“汽车-出行-新能源-手机-卫星互联网”,甚至还有飞行汽车的研制(获得了全球首张FAA适航证)。
单从这些业务来看,李书福俨然成了中国版的马斯克,中国版的钢铁侠。吉利在新能源时代探索出了很多新鲜的业务组合和战略,看起来似乎和马斯克的商业版图总是“不谋而合”。
马斯克的商业梦想似乎已经影响到了李书福对未来的判断,两个人的雄心壮志越来越相似。
01 复制马斯克埃隆·马斯克是带领人类社会由燃油车跨入电动车时代的领军者之一,是一个可以被载入史册的人物。
但电动汽车仅是马斯克商业版图中的其中一项,世界首富还拥有众多被风险投资家们垂涎的顶级公司:SpaceX、Starlink、SolarCity、Hyperloop、Boring Company、OpenAI、Neuralink等,分别对应太空航天、卫星互联网、光伏、超级高铁、地下隧道、人工智能、脑机接口。
这些产业都是极度超前、难度极大的生意,普通创业者根本无法驾驭,但马斯克却是迎难而上,每个都不落下,并把疯狂的想法变为现实。
来源:CB Insights
触动李书福的,应该是特斯拉在商业化方面的巨大成功。特斯拉不仅改写了全球汽车产业,还通过在中国建厂起死回生、引爆市场、输出全球——这些都是在李书福“鼻子底下”完成的。
2021年全年,特斯拉实现营收538.23亿美元(3401.93亿元),同比增长71%;净利润更是达到55.19亿美元(348.83亿元),同比暴增665%,几乎超出所有分析师的预期。
随着业绩大幅改善并不断超出预期,特斯拉股价大涨,市值飙升。对于同在一个行业里的李书福——包括所有其他企业家来说,这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与马斯克的商业构想接近,又有些不同,李书福的计划是将吉利打造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出行科技集团,不仅造硬件,也提供服务。
梳理吉利控股集团的产业体系,可以发现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汽车领域,吉利的触角已经延伸至出行、锂电池、手机、卫星等等产业。
收购沃尔沃、投资曹操专车之后,李书福通过资本运作,先后收购或入股太力飞车、时空道宇等黑科技企业,力图实现“天地一体化”的智慧出行协同。
吉利控股集团官网
吉利的多个产业布局,都可以找到马斯克的影子。
电动车领域,几何、极氪、睿蓝、Polestar(极星)对标的是特斯拉;时空道宇和SpaceX、Starlink对标;星纪时代以及计划收购的魅族,则和马斯克造手机的想法如出一辙。
出行方面,马斯克计划建造“磁悬浮+低真空”的超级飞行高铁;而李书福押注的则是飞行汽车,吉利全资收购的太力飞车专注城际之间的客货运飞行汽车,入股的Volocopter则专注城市内短途空中电动出行。
和马斯克一样,李书福的野心早已上升至外太空。
2018年,吉利控股战略投资时空道宇,开始布局航天卫星。也就是在这一年,吉利控股和航天科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开展高速飞行列车、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合作。
时空道宇首发两颗低轨卫星计划于2020年内完成发射,后又推迟至2021年底,不过由于快舟一号火箭飞行异常,发射任务失败。
这显然不会让李书福失去信心,因为SpaceX初期也经历过火箭发射的三次失败,让马斯克几乎破产——但第四次的成功让他东山再起彻底翻身。
但和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不同,吉利打造的卫星互联网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抢中国移动的生意,而是为了建立智慧出行天地通一体化。
如他所言:“手机、车联网、卫星互联网跨界互动,做强生态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万物互联的生活体验。”
在李书福的预期中,时空道宇的低轨卫星网成形后,将提升吉利汽车的导航精度达到厘米级别。这不仅有利于“立体出行”的布局,还能与汽车制造、未来出行、大数据等行业深度融合,产生全新的商业价值。
02“第一性原理”的中国落地马斯克不仅一次公开指出,自己的成功来源于始终坚持的“第一性原理”:
他思考问题会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比如认为电池从物理学原理角度来看,其最低成本就是各种金属成本之和,锂电池成本可以远远低于彼时的市场价,由此他意识到广阔的降本空间。
特斯拉成立初期,当时动力电池的价格是600美元/ Kwh,85千瓦电池的价格就要超过5万美元。如果从类比角度分析,电池组会一直这么贵,未来也不可能变得更便宜。
但马斯克从第一原理角度进行思考,认为电池的组成包括碳、镍、铝和一些聚合物。按照当时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价格计算,只要80美元/Kwh。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因此特斯拉在2013年开始自建电池厂,投产之后电池成本下降了30%。
SpaceX诞生之初同样面临高昂的火箭采购费用问题,但拆解开来看,火箭是由航空级铝合金、钛、铜和碳纤维等材料组成。马斯克认为火箭原材料的成本大约只是火箭价格的2%,与其花费重资购买火箭,不如购买便宜的原材料,自己造火箭。于是在此后的几年时间内,SpaceX将发射火箭的成本削减了90%。
“第一性原理”能将复杂的情况分解为最本质的问题,锂电池、火箭等高价问题都可以被绕开,解决的方法总能找到。
可以说,“第一性原理”是马斯克颠覆式创新的终极秘诀。无独有偶,上世纪90年代末,李书福萌发了造车的梦想。但在当时,汽车行业被国资垄断,民营企业无技术、无工人、无厂房,李书福的梦想更像是痴人说梦。
彼时,他喊出了一句:“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震惊商界,获得了“汽车狂人”的称号。
可以发现,马斯克坚持的“第一性原理”和李书福“四个轮子一个沙发”的理论极为相似,创办吉利就是“第一性原理”在中国的商业化落地。
在对人类出行方式的探索上,两人也有相似之处。目前,人类最快的运输工具是飞机,如果按照“类比”思维来分析,不会有再快的运输工具了,但如果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飞机的本质功能是通过飞行来运输。
因此只要降低成本,完成运输,形式并不重要,马斯克由此创办了超级高铁公司Hyperloop,李书福收购了太力飞车,入股了Volocopter。
尽管出发点接近,但李书福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商业化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马斯克新能源和运载火箭的成功已经清晰,而李书福目前更多的事业筹码还在燃油车。
马斯克旗下多个产业板块都具有“全球首创”意义,而且他基本是亲自下场;但吉利近些年的科技转型,多是通过资本收购或入股的方式,且多处在初步探索或试验阶段,商业化落地还较远。
尤其是吉利的电气化转型处在较为尴尬的地位,虽然已有一席之地,但声量还远不及比亚迪和蔚小理,市值也被反超。而吉利电动车决定着李书福“天地一体”智慧出行的成败,从起点上就需要更多努力。
03 被迫的转型“他们之所以造车是意在资本市场上圈钱,所谓造车新势力就是一天到晚瞎忽悠老百姓。”李书福早在2018年就曾把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之间的矛盾公开化。
但时至当下,除了火爆的越野车之外,汽车产业的增量蛋糕基本属于新能车。燃油车时代的自主王者吉利,在这两块市场里的表现都不理想。
1月份,吉利汽车销量14.64万辆,同比下滑6.36%。其中,领克大跌28%,吉利品牌下滑6%。
可喜的是新能车大幅增长,1月份销量为17928辆,同比增长5倍多,纯电车型达15442辆,同比暴增641%。但这也有去年基数低的一部分原因。
横向对比来看,吉利被比亚迪远远甩开,其新能车销量仅是后者的零头。
早在2015年,吉利就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要达到90%的“蓝色吉利行动计划”。但截至2021年,吉利旗下新能源车的销量总计仅10万辆出头,占比仅7.54%。
2020年,吉利实现营收921.14亿元,同比减少了5.43%。2021年上半年,营收增至450.32亿元,但净利润几乎是原地踏步,维持在23.81亿元。
对比曾被质疑靠燃油车输血的比亚迪,如今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贡献度已超过八成。2021年,比亚迪总计销售量达74万辆,同比增长73.34%;其中新能源汽车达到60万辆,同比暴涨218.3%。
而沃尔沃方面的电气化进程也不顺利。主攻高端市场的Polestar极星,2020年在中国的上险量仅有区区365辆,2021年为两千多辆。海外市场稍好,但其2021年全球销量仅2.9万辆。
作为一款定位高性能电动车品牌,其首款车Polestar 1定价高达145万,而Polestar2的定价就直接下滑至30万,可见其战略定位出现了漂移。
“蓝色行动”败北后,李书福不得不重新思考新能源转型的思路。在整车破局受阻的背景下,布局出行服务、手机、卫星、飞行汽车成为吉利反超的重要助推器。
智能化和网联化是电动车竞争的下半场,智能网联汽车需要专用通信与网络技术,当前的网络体系已无法满足L3及以上的自动驾驶需求。因此,打造专用的智能网联卫星系统,很有可能是车企决胜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卫星对于汽车公司的重要性增加了,卫星与汽车之间的关系也从未如此紧密。通过手机、卫星互联网、共享出行等赋能汽车产业,再把出行思维泛化到飞行汽车、商业航天等领域,探索人类终极出行奥秘,企业估值水平的提升就是顺其自然了。
这或许是李书福这盘大棋的最终目的。
04 尾声中国一直缺少个性张扬的同时又满是创新激情的企业家,之前互联网公司快速发展的阶段,马云、王兴们一度满足了人们的幻想,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些年轻的巨富们遭遇了风评的转向。
李书福似乎希望在新的时代填补起这个空白。他的商业梦想宏大异常,战略有条有理。但电动车仍是吉利“智慧出行”商业版图的根基,如果在这一领域无法取得成功,这座商业大厦就如同空中楼阁。
对于李书福和吉利来说,新能车板块的发展是吉利吃饱喝足、行稳致远的关键,如果以目前的态势继续发展,显然是不够的。再造一个特斯拉不容易,“中国马斯克”也着实不好当。
关键词: 吉利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