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叮当健康,陷入长期“消耗战”

时间:2022-04-25 13:40:45       来源:钛媒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疫情的持续反复,为全球经济环境带来了近乎“灾难”的影响。但是对于医疗健康相关企业而言,反而是一场快速发展的契机。

作为全球生物科技第二大集资中心,港股长期以来都是医疗健康企业选择上市的聚集地。据不完全统计,仅是2021年就有34家医疗健康相关企业挂牌上市,同时已经递交申请却因为种种原因仍未上市的,更是达到了65家。

其中就包括了,在2021年6月22日递表失效后,又于2022年3月17日再一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叮当健康。

作为仁和集团创始人杨文龙试水医药O2O领域,在2015年开启的二次创业项目,有着“妇炎洁”等明星产品的衬托,叮当健康收获了大量的资本信心和优势资源加持。但是根据招股书信息,截至2020年,叮当健康虽然已经在行业中排名第三,但却只占据了1%左右的市场份额。

同时从2018年到2021年,叮当健康陷入了长达4年的持续亏损。不仅累计亏损数额超过28亿元,而且每年的亏损数字都保持着递增状态,在招股书中也没能看出止损盈利的苗头。

如此成绩,真的适合再度冲击港股IPO吗?

市场定位失准成本压力过大,叮当健康除了上市“别无选择”?

或许,除了上市,叮当健康已经很难找到更好的出路了。

根据招股书信息,从2018年至2021年,叮当健康的净亏损额分别为1.03 亿元、2.74亿元、9.20亿元、15.99亿元。与之相应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85亿元、12.76亿元、22.29亿元、36.79亿元。

从数据的对比中明显能够看出,叮当健康的营收数据增长,大概率是建立在高昂的成本基础之上,也即是我们常说的“烧钱做市场”。尤其是在2021年,叮当健康的营收增长增速明显放缓,但是亏损额仍保持着高幅度增长。

对于一家以数字零售药房为主营业务、建立在互联网经济逻辑上的医疗企业而言,当无止境地烧钱换不回应有的营收反馈时,可能就已经到了比较危险的境地了。

哪怕专业机构预测,数字零售药房在2022年的市场规模能够达到3272亿元左右,未来十年内更是有希望突破万亿规模。但是行业潜力再如何广阔,也要有能力活到潜力变现的那天才行。

通过天眼查可知,叮当健康从2018年至今,累计融资金额大概在40亿元人民币左右。以4年亏损接近29亿元左右的历史,外加净亏损额的增长幅度,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注入,或许2022年就足以让叮当健康面临不小的资金链压力。

因此,或许是为了拓展更为有效的融资渠道,叮当健康才会顶着并不好看的财报“成绩单”,再次来港股碰碰运气。至于叮当健康为何会走到如今这一步,大概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轻资产模式转型重资产,造成了大量沉没成本。

在早期阶段,叮当健康和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一样,以线上交易平台的身份和线下药房进行合作,依靠成本较低的轻资产模式抢夺市场份额。但是在药品供应、费用标准、配送时间等方面都频繁出现问题,直接影响了“28分钟送药上门”的品牌定位。

因此从2016年开始,叮当健康转向“自营药房+自建配送团队”的总资产经营模式,更是在2018年启动了“百城千店”的计划。然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叮当健康的线下自营药房数量只有348家,覆盖城市也仅有17个。

大规模铺设线下药店和组建配送团队,毫无疑问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而且在形成足够的规模之前,也很难带来大量的营收赋能。叮当健康在转型过程中,造就了大量的沉没成本,眼下除了继续追加投资外,似乎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市场定位失准,难敌线下药店和主流外卖平台。

受限于规模和辐射区域,叮当健康的自营药房很难与传统线下药店产生正面竞争。同时经过多年来对市场的培育,消费者也更倾向于前往同仁堂、张仲景、国大药房等,更具备安全保障的连锁药店购买药物。

即便拥有自建的配送团队,但是在具体的配送体验上,也很难超越有着成熟配送体系的美团、饿了么等主流外卖平台。而且在APP推广和流量获取上,叮当健康也和外卖平台有着极为明显的差距。

不过,叮当健康所面对的问题并非独一份,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中,陷入类似处境的企业比比皆是。

互联网医疗尚未走通盈利,或陷长期资金“消耗战”

从2021年3月份开始,互联网医疗的行情就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先是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三大互联网医疗巨头股价骤跌,在十个月中市值合计蒸发7000亿元。而后,在2021年11月国家开始加强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医疗诊断服务市场变得越发艰难,各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卖药上。

然而就像是巅峰时期的在线教育一样,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大量资本汇聚的情况下,多少有些准备不足。

互联网医疗尚未走通盈利模式。

例如主营院外患者服务业务,曾获得腾讯、红杉资本等知名企业投资,并且在2021年10月15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圆心科技。从2015年开始,圆心科技获得了超过11家资本机构的投资,可谓是深得资本市场信任,此后更是保持着营收数据的持续增长。

可是从2018年至2021年,圆心科技和叮当健康一样,都陷入了将近4年的连续亏损。根据财报信息,截至2021年8月份,圆心科技累计亏损11.44亿元。

即便是阿里健康、中投等资本机构所看重的医疗大数据独角兽“零氪科技”,也在2019年和2020年中面临着不小的亏损率,每年间净亏损数字都徘徊在5亿元左右。

还有一度被称作互联网医疗独角兽,有望成为“第四巨头”的微医。虽然3年来累计亏损将近80亿元,但也还是义无反顾地在2022年4月1日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诸如此类,各个拥有明星资本护航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尚且没能找到优质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渠道,可想而知整个行业都在面临着同等的困惑和焦虑。

烧钱做市场的互联网打法,或许不适合医药产品运营。

凭借着轻资产模式的成本优势,互联网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往往会优先集中大量资金开拓市场。而后,在不断烧钱抢占份额的过程中,熬走资金储备不足的竞争对手后,再收割用户寻求盈利。

只不过,这一套互联网企业惯用打法的基础,多半适用于零售消费品和线上服务。而医药产品虽然和普通消费品有着不小的重合,但在监管规则的干预下,具体销售过程中还是无法做到随心所欲。

再加上药品的消费驱动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整体相对低频。并且除了个别保健药物外,也不具备大规模营销推广的条件,想要寻求互联网思维的赋能,可能还需要另辟蹊径才好。

缺乏流量入口,获客成本过高。

在叮当健康2021年递交的招股书中,提及了数字零售药房的市场份额占比。其中,叮当健康以1%的份额位居行业第三,而排名前二的两家企业,虽然没有具体标明名称,但也能够猜测到,占比9.7%和6.6%的应该是阿里健康、京东健康。

相比于这两家互联网头部企业,叮当健康缺乏有效的流量入口。随着互联网红利逐渐见顶,线上流量的价格和获客成本也在持续增长,阿里巴巴和京东尚且为之所苦恼,更何况是叮当健康,以及更多的同类企业。

根据招股书信息,叮当健康2021年用于销售和市场推广的开支,就占据了总营收的22.7%,仅次于金融负债的公平值变动。

综合来看,想要在互联网医疗的赛道中走得更长远,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沉淀。只是像叮当健康这样的企业,能否撑到转亏为盈的那一天,说到底还是要看港股所代表的资本市场,是否认可其商业潜力了。

参考资料:

《叮当健康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中金、招银为联席保荐人》——港股研究社《叮当健康要去IPO了,估值超110亿》——投资界《“快药”28分钟,难抵亏损28亿》——泡腾VCer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