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
罗振宇与观众的20年之约如今怎么样了?
2015年12月31日,罗振宇在北京的水立方举办了第一场“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当时价值数万元的联票上线仅几个小时,便被抢购一空,场面一度十分火爆。正是在这场演讲中,罗振宇提出要在以后的20年里,以每年一场跨年演讲的方式,陪伴有上进心的中国人一起辞旧迎新。
2021年12月31日,又是一年一度的跨年演讲,罗振宇站在成都金融城演艺中心的舞台上,面对着12000个空荡荡的观众席,显得十分寂寥,当初热闹的场面已然不再。
从最初演讲速记疯狂刷屏到如今跨年演讲没有太大的声量,罗振宇的个人影响力肉眼可见的在直线下降,而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罗辑思维》如今更是鲜有人讨论,2014年成立的思维造物多次冲击IPO折戟,种种迹象表明,罗振宇没能成为时间的朋友,而是成了时间的“弃友”。
人生之巅罗振宇的早年经历颇为传奇。
1990年,不到17岁的罗振宇经历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高考,他成功爬出被他喻为“漆黑烟囱出口”的这场考试,来到了离家500公里以外的武汉,在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开启了大学生涯。
新闻专业的他在大学期间对书很是痴迷,因此也被贴上了“爱读书”的标签,但他并不是那种书呆子,而是能言善辩,比较活络,同学也都很乐意给他聊天。
正是这种外向的性格,让他结识了他人生的一位贵人,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的胡智峰老师,这也是罗振宇后来考研失败能够破格进入复试的关键人物。
再后来罗振宇顺利通过复试,成为了一名研究生。读研期间,罗振宇的梦想就是进入中央电视台,但他没能如愿。毕业后而是进入北师大当了一名老师,但一个月600块的工资他是不满足的。于是他就经常在央视的各个剧场露面,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帮人策划与撰稿。
一段时间后,他终于等到了机会,其中一个剧组的负责人组建了一个名为《中国房产报道》的节目,问他是否愿意加入,他虽然同意了,但却提出了当主编的条件,但这事儿还真成了,临时工编制的主编他还是央视历史上的头一个。
这是2000年,罗振宇27岁。之后的八年,他的职业生涯一直在央视度过,在这期间,他先后担任《商务电视》、《经济与法》、《对话》的制片人,也曾连续三年担任央视3.15晚会的总撰稿人。
时间转眼到了2008年,互联网的进一步的发展让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视频网站和自媒体风起云涌,催生了传统媒体人的转型潮,罗振宇也渴望从幕后走到台前,突出他的个人品牌。正好他的直属领导让他去一个名气比较小的节目当副制片人,他一气之下,直接辞职离开了。
央视光环加持下,他是不愁工作机会的,最多的时候,他手握8个offer,于是他选择了其中一个能露脸的机构第一财经,在这里他担任起了《中国经营者》栏目的主持人,也正是在这个阶段,罗振宇在观众面前积累了一定的名气。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罗振宇结识了《创业家》主编的申音,而后来他成立的NTA创新传播公司促成了两者之间的合作。
2012年可以算是改变罗振宇人生轨迹的一年,这一年优酷与土豆合并后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免费视频开放平台,日本佳能推出的5D Mark3这款产品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拍摄视频,并且效果也不差。
罗振宇也想做一档自己的视频节目,于是找到了申音,两人达成共识,机缘巧合之下,《罗辑思维》诞生了。
2012年12月21日,《罗辑思维》第一期节目正式上线,同名公众号会在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推送一条60秒的音频。事实证明这档节目是非常成功的,上线第一年,《罗辑思维》平均每期点击量超百万。
在这个过程中,罗振宇开始组建自己的微信社群,伴随着微信社交生态的快速发展,“罗辑思维”的社群规模不断扩大。在《罗辑思维》上线8个月的时候,罗振宇发起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会员计划,在不知道任何会员权益的情况下,5000个200元的普通会员名额和500个1200元铁杆会员名额5个小时被抢购一空。
再后来,罗振宇用同样的套路卖了书、月饼和茶叶,无一例外,每次都很快售空。
然而,因为利益分工问题,罗振宇与申音的关系出现了问题,2014年5月两人的微博声明正式表明两者之间关系决裂,罗振宇带走了《罗辑思维》。
也是在同年,思维造物成立,罗振宇直接持有思维造物30.35%股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思维造物先后推出了几个明星产品——《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得到APP、得到大学等,构成了思维造物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首场《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4000张门票销售一空,除此之外,售价4万的20年以及售价3万6的19年联票也被一抢而光。
得到APP也得益于积累的大量粉丝,通过线上知识服务业务撑起了思维造物的大部分营收,其中薛兆丰、李翔、李笑来、宁向东等人的付费课程就是营收的关键。
多个产品给了思维造物上市的底气,2020年思维造物就开始谋划上市,从科创板到创业板,思维造物曾7次提交招股书、3次被深交所问询,但每一次都没能如愿。
在刚过去不久的8月,思维造物撤回了创业板上市申请,这意味着罗振宇敲钟的愿望又落空了,据媒体报道,此后思维造物或许不会再谋求上市。而与之对应的,恰恰是罗振宇的个人影响力在逐渐衰减,这个曾经的知识网红已然淡出公众视野。
网红不再其实,外界对罗振宇的质疑声从《罗辑思维》开始就一直存在,只不过当时追捧的声音远远盖过了批评的声音,人设崩塌的端倪暗藏繁荣背后。
就比如他在视频和语音中传达的知识、概念脱离实际,组织离谱的社群电商活动被扣上“忽悠”、“骗子”的帽子。
许知远也曾对罗振宇下过定义,“他是个卖胶囊的人,把知识放在胶囊里,速效救心丸。”言外之意是对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保持怀疑。
而那些曾经对罗振宇深信不疑的用户们也开始发现,自己买了课程,参加了活动,知识焦虑依旧存在,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生活还在原地踏步,因此对知识付费的兴趣也在逐渐降低。
2018年罗振宇参加《十三邀》节目之后,市场对知识胶囊的批判声更是被放大,但彼时罗振宇正在泡沫之巅,对此他只是用小马哥的那句“你没做错什么,就是老了”进行反击。
而由他策划、曾经深受追捧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也没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有网友这样总结罗振宇跨年演讲的套路:“首先讲几个小故事开场,为观众营造代入感,然后引出概念或者得出道理或结论,再引用名人观点、专家证言,或者是联系新闻事件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性”,这对于观众来说,只是在听完之后获得一时的爽感,生活依旧还是原来的样子。
熟悉了罗振宇的套路,便没有了当初的那种新鲜感,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收视率逐年下滑。据和讯网报道,2016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直播时,深圳卫视曾以1.69%的收视率位居全国同时段第一。但在2019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收视率已经跌到第八名之外。
也是在2019年,罗振宇的风评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市场上开始有“有中年人听罗胖约等于老年人吃权健”这样的声音,讽刺罗振宇的课是智商税。
或许让罗振宇人设崩塌的,正是一次次的啪啪打脸瞬间。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对一个又一个商业形态的误判。
2014年,罗振宇为煎饼品牌黄太吉站台,他称黄太吉的成功意味着过去商业世界所有观察角度全错,结果到了2019年黄太吉被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
2015年,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说暴风影音和乐视这个新物种的存在,一定会改变我们的环境,结果到了2019年,暴风影音冯鑫被抓,贾跃亭在美国申请个人破产重组。
2016年,罗振宇表示满桌人没有一个人看好罗永浩,除了自己,结果到了2019年,罗永浩手机公司被贱卖,欠下五个亿,开始带货还债。
2018年,罗振宇认为ofo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的结束,不能说戴威完了,结果到了2019年,ofo被1600万人追着退押金。
去年12月,俞敏洪与罗振宇进行了直播连线,在讨论到互联网大厂的35岁年龄焦虑现象时,罗振宇以一种上帝的视角回答到“如果35岁还在到处投简历,就证明了35岁之前一件最重要的事还没干,就是把自己的人脉和社会网络发展出来的能力还没有完成”,结果网友并不买账,反而是把“这个罗振宇不停地制造焦虑”这个评论送上热评第一。
知识付费走下神坛不论罗振宇制造了多少个热搜,其创业历程终究围绕着知识付费展开,而通过各种金句围砌而成的个人IP,曾在知识付费行业处于巅峰时期时帮他赢了一次又一次。
那是2016年,正值行业爆发期,有关知识付费的栏目以及APP层出不穷,3月千聊上线、5月知乎推出知乎live和值乎问答、5月分答APP上线、6月得到推出订阅专栏……
而思维造物也完成了新希望集团、峰尚集团、梅花创投等投资机构的新一轮融资,通过各种媒体采访、大谈商业本质赚足了眼球的罗振宇一时间风光无两。
到了2017年,思维造物又完成了红杉中国、腾讯等投资机构的D轮融资,此时思维造物的估值涨至80亿元,罗振宇的个人身家也一度到达过30亿元,罗振宇一度被“封神”成为商业“教父”,一有新风口出现大伙儿都想听听他怎么说。
然而知识付费的热度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随着资本寒冬来临,人们不再相信“风口来了猪也能飞”。2018年,知识付费降温明显,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知识付费领域在2017年有52起投资事件,到2018年降到41起,到2019年仅有不到10起。
而造成知识付费不再受青睐的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知识是相对浅显的,不成系统的,对具体的实际操作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不能保证用户的持续付费欲望。另一方面,在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多的博主通过干货分享吸引流量,这种免费获取知识的方式实际上也是对知识付费模式的一种冲击。
而思维造物是一家完全靠知识付费为生的企业,招股书显示,思维造物的营收主要来自三部分:一是线上知识服务,通过得到APP交付课程、听书及电子书产品;二是线下演讲门票、广告收入,及2018年推出的得到“高研院”课程;三是电子书、阅读器等电商收入。
线上知识服务更是撑起了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2019年-2021年公司线上知识服务的营收占主营业务营收的比例分别为66.26%、66.89%及64.03%,虽然罗振宇并不认同知识付费这个概念,而是将公司定位为“一家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的企业,为终身学习者提供通识教育及技能培训服务”,但其本质依旧没变。
从逻辑思维多次IPO折戟能够看出,资本已经不再相信知识付费的故事,而罗振宇似乎也成为了时间的“弃友”,在时代的变迁中掉了队。
未来的罗振宇还能重拾往昔的“荣光”吗?大概率是不会了,还是那句老话:忘掉估值,好好做生意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