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投资界获悉,日前,美国生鲜杂货配送平台Instacart公开表示,基于市场动荡,已将公司估值下调近40%,即从390亿美元调低至约240亿美元。换言之,为了挺过寒冬,这家美国第二大独角兽一口气缩减了150亿美元估值,约合人民币近1000亿元。
这一次估值大缩水背后,Instacart坦诚了原因——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融资环境恶化,公司及早做出调整。
无独有偶,相似的一幕也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上演着。半个月前,知名咖啡品牌TIMS中国宣布动下调估值,减少了18亿元,成为今年第一个公开降低估值的新消费独角兽。
一个个知名独角兽排队宣布下调估值,这一幕在创投圈极为罕见。信号不言而喻——喧嚣褪去,新消费独角兽的估值正在集体回落。但更值得警惕的是,新消费只是一个开始,一级市场估值体系可能面临全部调整。
美国第二大独角兽顶不住了,主动下调估值,少了1000亿Instacart是谁?我们先来回顾下这只超级独角兽的疯狂崛起史。
1987年,梅赫塔在印度出生,从小沉迷于科学与技术,对从原子到能在谷歌上看到的一切奥妙都充满了好奇。13岁那年,梅赫塔随同家人一同迁至加拿大,后来选择滑铁卢大学工程设计专业,毕业后曾先后就职于高通、黑莓、亚马逊,甚至期间他还有一家钢铁工厂的工作经历。
离开亚马逊,梅赫塔开启了漫长的创业生涯,期间构思了20个创业想法,广告、团购、律师社交等等,以平均每个月一家的速度挑战自我。但无一例外,这些项目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我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但我喜欢把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位置:我必须了解一个行业,并试图解决他们可能有或没有的问题。”
2012年的偶然一天,因为一次不太顺利的零售店购物体验,梅赫塔陷入了思考——智能手机已经无处不在,人们在网上买衣服、社交、看电影,但去超市这件所有人每个礼拜都会做的事,却还使用着古代的方法。彼时,共享经济鼻祖Uber大获成功,共享经济正风靡硅谷,梅赫塔决定试一试。
就这样,梅赫塔借用Uber模式,让每个拥有手机的普通人都可以申请成为一个shopper(即代购者),当顾客在平台上发出需求后,距离顾客最近的shopper即可在手机上接单,再以最快的速度将货物送到顾客家中,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运输。当年软件第一次测试时,梅赫塔自己下了一个订单,然后跑去超市买下订单里所有的东西,再送回到自己家里。自此,Instacart正式诞生了。
经过两年多的产品改进和商业模式的调整后,Instacart迅猛扩张,引来了不少风投机构的注资。2015年获得2.75亿美元融资成为独角兽后,Instacart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有前途的公司”。
2020年,新冠疫情笼罩美国,消费者送货上门的需求达到高点,Instacart更是成为备受瞩目的后起之秀。截止目前,Instacart签约了750多个零售横幅,拥有7万多家商店,为数百万家庭提供当日送达服务。根据YipitData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Instacart在美国杂货配送市场的占有率为52%。
十年来,Instacart至少进行了10轮融资,累计融资超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亿元)。其中在2021年3月的最后一轮融资中,Instacart估值翻倍达到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2500亿元),成为仅次于SpaceX的美国第二大独角兽公司,并传来了开始冲刺IPO上市的消息。
然而随着疫情常态化,红利消退,Instacart的增长开始停滞不前,加息、通胀和潜在衰退的前景也对其估值构成了压力,投资人的信心逐渐崩塌,于是就有了开头主动降估值的一幕。
估值少了1000亿元,Instacart的重点渐渐转移到——将自己打造成一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公司,试图使得新的股权奖励与更新后的估值相一致,适应市场环境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招聘以及帮助留住员工。这与其当年高歌猛进时的估值连滚翻形成了强烈对比,令人唏嘘。
当新消费估值集体回落,VC开始反思:是时候算账了无独有偶,相似的一幕也在中国创投圈发生着。
3月,咖啡品牌TIMS中国打响了国内新消费下调估值的第一枪,官宣了一轮共计1.945亿美元的战略融资。其中,TIMS中国在这一笔额外融资中的估值为14亿美元。
时间来到去年8月,在中国新消费一片热火朝天之时,TIMS中国正筹备以SPAC的方式IPO的消息流传了开来。当时的消息面显示,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ilver Crest Acquisition Corp((Silver Crest))与TIMS中国达成合并协议,TIMS中国包括债务在内的估值约为16.88亿美元。
也就是说,短短7个月时间,TIMS中国的估值被拉低近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至此,2022年国内第一个公开降低估值的消费独角兽出现了。
“整个咖啡赛道都该降降温了,我们组已经明确不看咖啡了。”上海一家头部双币VC的消费投资人吴博文(化名)告诉投资界。这一次,投资人们态度鲜明,他们几乎一致地认为TIMS中国降估值这一举措既合理且明智。
“目前市场上不少融过资的咖啡品牌估值都是虚高的。”吴博文还指出了消费圈的暗流涌动,大多数去年火热的新消费项目,估值甚至已经腰斩,“很多这两年融资的品牌,到今年不是融不起资,就是估值被迫下调。”
前两年那场众人涌入的消费投资盛宴,仍历历在目。“过去这两三年大家投了很多所谓新消费的热点,要再往前推三年,估值体系都站不住脚。如果有200家新消费公司,可能就有180、190家在今年会被伪证。”华南某PE机构创始合伙人王宏波(化名)如是说。
当那些存在巨大估值泡沫的消费项目渐现原形,VC/PE也慌了。投资界从多位投资人处获悉,一家去年融资、估值数百亿的食品品牌,因IPO路演不顺,遭身后投资人“声讨”,要求创始人签协议——要么以分红的形式返还部分投资款,要么估值对半打折、稀释主体股权。
这并非个案。“现在不少看消费的机构都在算账,看看去年投了哪些估值过高的项目。”北京一家头部本土PE机构的创始合伙人告诉投资界,“大多数新消费公司都还没有学会如何盈利,它们的估值普遍虚高,而那些助长这种不公允估值泡沫并催生出‘虚胖效应’的企业和投资人已经初尝苦果。”
眼瞅着新消费在二级市场一串串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一批VC/PE正手捧着烫手的高估值消费项目,焦急地等待着下一轮的接盘人,争取早点退出好给LP一个交代。
安静时美好的事物才会出现,做投资也一样这一波下来,那些从互联网转来投消费的VC,愈发客观地认知到——投消费,花钱容易;但投得好,收钱难。
曾几何时,消费投资被嘲讽为创投圈鄙视链的最底端,五花八门背景的人都挤了进来。“新品牌们都被惯坏了,好像真的把‘10000篇小红书+一个头部主播+一个流量明星=一个新品牌’当真了。”一位消费产业业内人士向投资界无奈地说。
她感慨不已:“从事消费要想长久发展需要时间积累,好比养孩子,耗费心血,回报期可能是20年之后。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消费需要产业资本加持,大干快上是搞不出爱马仕的。”
当投资人、创业者抱着互联网思维去做消费,想着流量转化留存,而不是服务体验产品价值的时候,它距离失败一定不会太远。
“好的消费品公司其实不用烧多少钱,它们会很快就现金流为正了。排除特例情况,如果消费品公司做到很大体量还在烧钱,投资时就需要打问号。”王宏波打了个比方,“农夫山泉融资了吗?根本没有。”在他看来,消费品企业做得好的大概率是不需要融资的。
一幕幕魔幻现实间,何尝不是一场淘汰赛?本质上,消费投资并不是一个非常爆炸性的投资领域,那些受投资机会和赛道挤压跨界过来追风口、找机会的,被出清是必然。这放在当下任何一个风口赛道都不为过,泡沫终有破裂的一天。
“啥叫明星项目,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估值高的项目,而是你真正为投资人赚了大钱的项目才叫明星项目。GP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给LP赚钱。”日前,晨壹投资创始人刘晓丹就一语道出了投资的真相。
飓风卷过,消费投资趋于平静,这或许才是这个行业最原本的状态。经历这一轮起伏波动,一批真正具有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消费项目势必会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正如一位本土创投大佬所说的那样:“安静时美好的事物才会出现,做投资也一样。”
消费投资又何尝不是呢?当喧嚣褪去,这里迷人依旧,唯有真正热爱的人留了下来。
关键词: 一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