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全球新消息丨“气候危机纪元”或至,我们该怎么办?

时间:2022-08-22 16:07:22       来源:钛媒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关资料图)

气候“危机纪元”?

今年是有史以来最难熬的一个夏天,却“可能是未来三十年最好的夏天之一。”

这是First street基金创始人Matthew Eby近期对美国气候发展的一个论断。与此同时,极端高温、干旱,正在肆虐美国数十个州。

要知道,美国在2021年刚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热的夏天。但这并不妨碍多个州的最高温度可能将继续刷新历史。数据显示,仅在刚刚过去的30天中,美国就有43个地区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热7月”。

高温之下则是普遍的干旱。

有数据统计,美国43%的地区已经进入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状态。包括加州、德州在内的美国阳光带地区(sun-belt state)的部分区域,甚至正在面临或许是一千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但这一切可能都并不仅仅是一个“偶发性”的气候问题,而是全球气候变化大趋势下的产物。

根据First street基金会的研究,极端高温将继续沿着这个趋势不断发展。在明年,将有许多地区的最高温将进入125华氏度(51.67摄氏度)的“历史新阶段”。

而如果按照这个趋势进行下去,在30年后,美国中部将进一步形成一个“50摄氏度”最高温带。许多地区100华氏度(37.78摄氏度)以上的时间,也将被进一步拉长到20天以上,将有63%以上的美国居民受到高温困扰。

相比于未来动辄超过50度的高温,今年可能确实是未来三十年最好的夏天之一了。

图源:ABC

其实美国只是这次全球性极端气候的一瞥。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其实是一场横跨整个北半球的高温与干旱。而在欧亚大陆上,许多地区正在面临的问题甚至更加极端。

在欧洲,一场或许是文艺复兴后最严重的干旱正在发生。

干旱几乎波及了整个欧洲中西部地区,一些国家的土地几乎全部受影响。例如葡萄牙、罗马尼亚,分别有超过99%和75%的地区正在遭遇严重或者极端严重干旱。法国则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因为干旱被宣布进入了紧急状态。

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并不好过。

一方面,德法意英荷等主要国家的多个城市被迫需要通过限水,才能保证居民的日常使用。一些城市哪怕是给花园浇水都被当地政府明令禁止,否则将会面临最高1500欧元的罚款。

另一方面,欧洲河流水位的快速下降,正在大幅冲击内陆航运效率。主要航道的许多货船要为此被迫空出75%的货船容量,这对全球供应链体系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干涸的法国河道 | 图源:sky

由于欧洲各国上报严重灾情的罕见程度,几乎等同于欧洲各国气象系统的建立时间,新闻标题几乎成为了各国气象系统古老历史的“秀场”:

像比利时则表示这是1885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而意大利则宣称这是1800年以来最严重的气候灾难……

抛开气象记录,有欧盟气候专家直接估算这是欧洲50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这意味着类似程度的极端气候,至少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末期。

当时一些称作“饥饿石”的纪念物被放在了捷克易北河的底部,他们希望用来警示后人干旱后的大饥荒,上书“如果你看到这块石头,你会哭泣”。

如今,干旱让这些石头又回到了欧洲人的手里。

今天与16世纪的欧洲大干旱谁更严重,或许还没有定论。在大陆另一侧的东亚,情况同样开始变得不容乐观。

以我国为例,我们正在经历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区域性高温事件。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截止8月17日,全国有37.7%的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了极端高温事件标准。其中,湖北、重庆、河北等多地的最高气温都突破了44摄氏度。

同样,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部地区正在遭遇罕见的夏季干旱。

原本8月应该是我国南方的丰水期,但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提前百日进入枯水期,为有记录以来最早的一次。这意味着湖泊已经提前降到秋冬时间的水平,而气象专家对于秋冬季的降雨情况并没有抱特别乐观的态度。

重庆城区江面也已经部分见底,“沉睡江底”的菩萨露出水面,与干涸的鄱阳湖一起成为了全网的热搜。

图源:网络

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7月原本都应该是往年各地的“主汛期”,但如今各地都被迫启动了“抗旱”预警。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魏科,在今年6月的一次演讲时,将类似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称之为:

“气候危机纪元”的到来。

根据澎湃引用的联合国防灾减灾署2020年报告显示,相对于上一个二十年,21世纪的前二十年各种灾害频率大幅度增加,其中高温事件增加232%,暴雨增加134%,各种风暴增加97%。

而这很可能与地球整体的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联。

“在数据库中的500个极端天气事件和趋势中,有71%被认为因为气候变化而更有可能或更严重地发生,其中包括93%的高温热浪、68%的干旱和56%的洪水暴雨事件。”澎湃的报道称。

而面对地球未来的极端气候预测也同样在证实这个事情。

在今年5月份,联合国发布的一份《干旱数据报告2022》(Drought in Numbers 2022)中,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30年中干旱的频率和时间增长超过三分之一。

联合国在报告中预测,如果没有进一步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在本世纪中叶将有75%的人口会受到干旱的影响——即大约有48-57亿人,每年将至少有一个月生活在干旱影响的区域中。

气候挑战正在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了共识。在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首次公开呼吁各个国家进入“气候紧急状态”,以应对日益恶化的全球气候状态。

过去四十年,全球气候处在一个稳定的增温通道中 | 图源:NASA

高温下的“多米诺骨牌”

高温、干旱正在向人类发出系统性的挑战。

尤其是今年夏天,北半球高温潮几乎是覆盖了北半球主要的人口和经济区域。无论欧洲的主要发达国家、美国的阳光带地区,还是我国的长江流域地区,都是此次全球性高温和干旱的重灾区。

这些地区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很高,同时也是全球人口的重要流入地。毫不夸张地说,它们都是这个星球上目前最重要、发展最快的地区。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种高温必然对各国经济带内部的运营体系产生了极大的挑战。高温正在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除了河道交通停滞外,我们还整理发现了至少五个衍生风险:

结构性的能源问题

高温推动了局部电网负荷的快速升高,但却打击了全球范围内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电力输出能力。

首当其冲的便是各国的水电站。以近期热议的四川水电站为例,由于来水减少,一些水电站的发电能力只达到了往期的一半。而不仅是四川,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水电站在过去12个月的更长周期里,发电量降低了40-44%。

其次是太阳能。太阳能板的最佳发电温度在25度左右。温度过高会降低效率,甚至损害设备。有行业人士估计,高温对太阳能板的电力效率损耗会在10-25%之间。

此外,干旱也会降低一些能源的输出效率。

以法国核电为例,受到干旱缺水影响,核电站无法提供充足的制冷液。这直接导致有多家核电站被迫停产。

为了应对类似的能源问题,近期在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范围掀起了一小波化石能源火电站建设的回归潮。而后者又被进一步担心会加剧全球的气候异常。

粮食问题

仅以粮食主要产区之一的欧盟为例,机构预计其全年的玉米粮食产量将创下十五年来的新低,同比降幅超过20%,相比于一个月前旱情预期时降低了15%。此外,谷物降幅也超过了8%。

这是一个动态数字,随着旱情变化会继续波动。

洪水

虽然干旱在增加,但有美国气象学家明确警告了未来在加州等地发生特大洪水的可能性。

一方面,干旱会显著降低土壤的吸水性。有机物的流失会让土壤在外部形成一个“防水层”。如果此时发生暴雨,土地应对降雨的弹性则会大幅变低。

另一方面,地球升温会增加大气中的含水量,让大气变得“饥渴”。

而这种“饥渴”在增加干旱的同时,在某些条件则会引发“河流级”超大暴雨。

气候科学家丹尼尔·斯温(Daniel Swain)在论文中对类似的场景建模后发现,在 2081 年至 2100 年的气候模型中,加州一些地区可能会面临超过100英寸(2540毫米)的降雨量,相当于目前特大暴雨日降雨量的10倍。

图源:Los Angeles Times

病原体变异

根据《环球时报》报道,《自然-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论文指出,在375种影响人类的病原体疾病中,只有16%的传染病因气候变化而减少,另有218种(58%)因气候影响而恶化。

此外,冰川冻土解冻,客观上也会增加远古致病菌释放的可能性。当然,也有专家认为,远古致病菌造成较大健康事件的可能性并不高。

海平面上升

根据我国气象局发布的蓝皮书数据显示,全球海平面呈现持续稳定上升的趋势,在过去40年时间里,我国海平面平均每年以3.4毫米/年的速度抬高。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家机构都认为,目前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处在加快势头中。

海平面上升除了淹没部分低海拔地区外,还将削弱全球沿海地区应对风暴和洪涝的能力,同时对出海渔业造成显著的影响。

当然除了以上五个部分,还有非常多的极端事件会与之相关,如地球湿度的异常、更容易发生的森林火灾、全球物种加速灭绝、极地温变导致大气环流异常,但我们无法一一枚举。

但可以肯定的是,气候的背后是人类与自然相互结合的复杂系统,其连锁效果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记者在北极冰川上穿短袖报道 | 图源:央视

不过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或许将是全球气候变化下,受影响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而言,季风气候本来就不是一个“脾气很好”的气候类型。此外,我国主要一线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平均海拔也都较低,大多都在50米以下。

从经济结构而言,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数千万人口的城市带。全球最大的城市人口和经济密度,显然对于电力供应、医疗支持、传染病防治、食品供应等多方面的社会保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当然,我国还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蓝领产业工人集群。后者往往也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高温侵害。

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年初的一份全球报告中,他们认为如果分别按照全球温度升温1.5/2.0摄氏度模型计算,在现有条件下,我国城市每年高温死亡率将从目前每百万人32人,上升到49-67(1.5℃)/59-81(2℃)人。

IPCC认为中国是全球因热带气旋和风暴潮灾害冲击损失最严重的10个国家之一。而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每年9300万人口可能受到沿海洪水的威胁。而海平面上升和河水泛滥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会位居世界首位。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我们该做什么?

在气候报道中,国内外大量的媒体和学者,实际上都表达了一个相似的观点——“极端气候”不再仅是一个低概率气候事件,而或许将成为未来地球的某种常态。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人类社会的大挑战呢?

(1) 气候问题,同样也是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其实分成两个部分: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调整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能力,对社会体系的各个方面重新进行压力测试。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极端气候中最脆弱的往往是低收入群体或地区。

以伊拉克为例,受地理环境影响,巴格达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出现超过50度的高温,而相当多难民营和普通人家都缺乏有效的降温措施,并由此直接导致了更多的气候难民。

即便在美国,去年夏天在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高温,在一周内就带走了600人的生命。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同理,根据麦肯锡在2020年接受财新网采访时的数据,我国目前空调普及率大约只有60%左右。

而空调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无论是海平线上涨、更高发的干旱、更集中的暴雨,都对社会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区域经济规划提出更多的要求。

同时,这也意味着各国政府需要对这些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投入更多的资金。

其次,则是能源结构的挑战。

近年来,全球范围都是希望通过更多的清洁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进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但无论是风能、太阳能、水电,都与气候有密切的联系。而电网端,社会层面的需求却又无法承担由于气候带来的发电量波动。

在短期来看,包括北欧以及我国珠三角地区,都出现了增加煤电等化石燃料发电的方式,以期望平抑掉一部分清洁能源的波动性,弥补近期潜在的能源缺口。但显然这不是一个长远之计。

相比之下,储能是应对挑战的最佳选择。但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可再生能源循环,必然意味着天文数字的投资。

比如马斯克曾经多次做过类似的估算,他认为人类至少需要300太瓦时的电池储能才能实现可持续能源的转型。但如果按照目前电动车电池100美元/千瓦时的成本价格计算,这至少需要30万亿美元的投资。显然他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实体的承受范围。而这还没有计算原材料在巨型工程下大幅上涨的风险。

因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显然需要综合技术和工业成本的进一步发展才能解决。

(2)你省下的每一度电,都是高碳能源

发展问题很重要,但节约同样很重要。

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原因,来解释我们的电网为何还没有达到零碳,那就是各地快速增长的需求。

以我国为例,我国是目前全球新能源发电增长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仅上半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1.25万亿千瓦时,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发电量,相当我国2005年的发电水平。

在全力加速新能源转型、且新能源存量规模已经较大时,我们依然在使用化石能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归因于一点——新能源的存量还远远不够用。

节电不止是中国的传统,欧洲同样将节电作为能源转型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在乌克兰事件后,德国提出的激进新能源转型计划中,就明确提出了要严格限制电力总量,以此来有效达成电网整体的脱碳目标。

德国能源转型计划|图源:cleanergywire.org

从这个角度而言,普通人每节省一度不必要的电力开支,都在事实上帮助我们早一天实现电网的清洁度提升。

(3)反思消费:你最大的碳排放来源,未必在电费单和油表里

根据CEADs(中国碳核算数据库)2018年数据显示,电热是我国过去第一大碳排放源,占比46.6%;工业(如铸铁等)占比第二,37.3%;而交通运输只是排名第三,占比7.68%。

尽管电热占比大,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电热依然服务于工业。而我国当年用电结构中,工业、商业与居民的用电比例,大致在4.7:1:0.9。

即便按照出口内销1:1来计算,这也意味着绝大部分的消耗,其实更多来源于我们的日常消费而非直接的能源使用(包括出行)。

以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电子产品的全产业链周期碳排放为例,我们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在2022年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到消费本身会带来惊人的碳排放量:

·一台手机的平均碳排放量大约在49公斤二氧化碳,一些安卓旗舰机型的碳排则能达到80公斤以上。

·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碳排,则能高达448公斤,高端系列更是能达到799公斤。此外,台式电脑的平均碳排,也能达到830.7公斤,高配能到1100公斤;

·洗碗机、滚筒洗衣机、电冰箱、豆浆机等家电生产的碳排大约在100-400公斤之间不等;

·一辆车的生产(不含实际行驶)平均碳排能高达8.74吨,其中大型SUV的排放可能高达16.52吨。

·在日常用品方面,鞋与服装的单件排放基本在4-16公斤/件;

·一些服务场所的浪费也非常惊人。以四星级酒店为例,平均每晚的碳排能高达25.29公斤;

相比之下,一度火电和一升汽油(含燃烧)的碳排大约在0.93公斤和2.85公斤,而风电、水电站的平均碳排能做到4-20g之间,光伏则在18-90g之间。简单按比例换算的话,目前平均电费碳排可能在0.7公斤左右。

按照我国平均每人每年800度电计算,其全年的排放大概相当于一部中高端的笔记本电脑。

而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其实也就在0.9公斤左右。

所以过度的消费主义,其实才是推动全球二氧化碳超量排放的真凶。盲目剁手除了掏空钱包,还可能透支未来人类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理性消费,更多选择二手、碳排放保护比较好的品牌,理性选择科技产品的性能制程,尽量杜绝重复或者冲动消费。

而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次更符合环保理念的选择,我们未来或许还可以再拥有一个美好的夏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