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岜沙苗寨航拍图
(资料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保护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推广的路上,一直有一个笃定的身影——华熙云中。
成立于2011年的“华熙云中”是华熙生物旗下关注中国原生态文化的公益项目,致力于发现、挖掘、保护散落在中国大地即将消逝的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艺术展、互动体验、歌舞、美食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承和推广。十二年来,北到内蒙塞外草原,跨过长江黄河,南至滇黔桂琼地区,“华熙云中”已经走进了35个民族,以12万多公里足迹推动和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民族的文化重新绽放。
“云中黔歌”6000公里采风路 推动多民族文化传承近日,“华熙云中”走进贵州大山,深入民族村寨,去发现、挖掘散落在黔境大地上的多彩民族文化。2022年“华熙云中”的主题为“云中黔歌”,将把贵州采风中拾遗、收集到的文化瑰宝,带到更大的舞台展现给大众。
“云中黔歌”采风几乎走遍贵州,行程长达6000多公里,探访了瑶族、侗族、苗族、水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畲族等数十个民族村寨。
图:占里侗寨
其中包括民族文化保留完整、被称为“东方印第安人”的白裤瑶,隐藏在贵州大山皱褶深处神秘的占里侗寨,被称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至今保留佩带火枪(国家特批)、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习俗的岜沙苗寨,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排木鼓舞”及“反排多声部情歌”的反排村,被称为“最后的布依家园”的板万村、淤泥彝族乡藏龙山下的岩博村,畲族的仙坝村,水族的水各村等。
图:反排木鼓舞
“云中黔歌”采风还走进了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二十三小学,华熙生物润百颜为第二十三小学捐建了新的美育教室,带来钢琴、电子钢琴、表演服饰、民族乐器、美术教具等,助力乡村美育教育,希望更多各民族心怀热爱的小朋友,都能找到自己的那束光。
图: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二十三小学新美育教室揭幕
“滚山珠”:传承发扬苗族人民平凡中的伟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是一种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二十三小学将“滚山珠”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课程,并在学校大课间时间全校学生一起跳“滚山珠”,更好传承民族文化。
“我是从2008年开始,把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引进我们学校的”。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二十三小学的体育和舞蹈老师杨文远向我们介绍,如今在课间操时间和学校的社团活动中,到处可以看到学生们跳“滚山珠”的欢快身影。
图: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二十三小学的孩子们表演“滚山珠”
第二十三小学是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目前拥有2000多名师生,包括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水族等十多个民族。“学生们个个都会跳苗族芦笙舞,校园大课间跳的也是苗族芦笙舞。”谈到这里,杨文远语气止不住的高兴,他们的芦笙舞“滚山珠”到过北京,去过中央电视台,也参加过全国各种比赛,收获了优异成绩和诸多关注。“我们要有信心把它做好、传承好。”
对于苗族文化传承这条路,杨文远有着执着的意志和强大的行动力。“2008年到现在,每年春节都会深入苗族村寨,去拜访寨子里80、90岁的老人,听他们讲苗家的传说故事。”杨老师试图尽可能多地记录本民族的历史和传承,“我全部用摄像机录下来,之后整理翻译成文字。”
考虑到网络视频是当下能实现快速广泛传播的方式,杨文远计划进一步把苗族的风俗和历史文化、传说故事拍摄成了微电影。“我已经选取了苗族很深入人心的一个传奇故事,拍成了微电影,还进行了苗语配音,标注汉字字幕,这样它的影响力会扩大,传承力度也会更大一些。”
杨文远老师
杨文远深知民族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代人的事,非常重视下一代小传承人们的培养。现在,第二十三小学已经成立了民族舞蹈社团,“每天保持30人以上坚持练习芦笙舞‘滚山珠’”。
此外,杨文远和团队还会利用假期时间,走到苗寨中去。“教苗寨里的小朋友们跳‘滚山珠’,同时宣讲国家政策、民族政策。”有的寨子里的小朋友们到了十多岁都从来没有出过寨子。“我会不间断地去关注他们,教他们学‘滚山珠’。”杨文远想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并能自信地展现出来,走出去,多看看。另外,杨文远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激励他们,“一定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而对于自己的女儿,杨文远充满了愧疚,由于忙于工作对女儿陪伴很少。“从幼儿园到高三,我没有开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随着女儿的长大,她也理解了父亲的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访过程中,杨文远的女儿表示,“相比做爸爸的女儿,更想做爸爸的学生。这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就可以接着把苗族文化传承下去了。”
关于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杨文远还有着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如何保持文化的“原生态”,如何对本民族舞蹈更好的创新,如何打造民族文化传承班……“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民族,知道我们的历史,能够感受到我们民族其实也有在平凡中的伟大。”杨文远说,这是他的所想所愿。
秉承着骨子里苗家人的韧性和坚持,杨文远在资源条件都有限的情况下,决心以“滚山珠”为载体展现民族自信,激励更多苗家人。“华熙云中、华熙生物润百颜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大的舞台、更多人的关注将给我们传承民族文化更大的动力。今年‘云中黔歌’的舞台上我们将多方面呈现原生态的芦笙舞‘滚山珠’,让更多的人知道苗族迁徙的历史。”
亻革家人吴登梅两度登上云中舞台 从热爱到坚守民族文化传承作为亻革家人音乐老师,吴登梅曾两度登上“华熙云中”的舞台。“当时我们特别自豪,也特别骄傲自己作为一个亻革家人。”吴登梅回忆道,2019年,她第一次登上“华熙云中”的舞台,她也是亻革家人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登台表演的人。而这些对于吴登梅来说,更加坚定了她要成为亻革家人文化传承人的信心。
亻革家人是位于贵州的少数民族的分支,已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18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亻革家人能歌善舞,“歌声是伴随我们所有的场合存在的。我们必须要有歌,酒歌,情歌,山歌,婚嫁歌,哭嫁歌……没有歌就不热闹了。”吴登梅内心充满了对自己民族歌舞的热爱,因为父母是亻革家人的歌师,她从小耳濡目染,跟着父母学习唱歌。在家人的支持下,吴登梅走上了民族音乐的专业之路,2020年毕业于凯里学院音乐学专业,目前担任音乐教师。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吴登梅利用业余时间回到寨子里教亻革家小朋友演唱民族歌曲,帮助他们了解民族历史,希望孩子们更兴趣和信心去传承民族文化。此外,她自己也在跟寨子里的奶奶们学习,希望能够掌握更多民族歌曲,并以谱例形式记录下来,让亻革家歌曲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传唱。
亻革家人的人口约五、六万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黄平、凯里、麻江三个地区,外界很少有人了解都他们的文化。“过去我们的文化传承太困难了,本族人学的也少,都觉得它可能没用,或者觉得它没有意义。” 经过吴登梅两次在“华熙云中”舞台的表演,更多的人关注到亻革家人文化,他们的民族艺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肯定,亻革家人歌声中传达“家”的温情和对“家”的守护之意让人难以忘怀。“我们村的族长都感动哭了”,吴登梅回忆说,“华熙云中”的舞台带给亻革家人自信,让他们更有力量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现在我们有很多人在学习亻革家文化了。”吴登梅介绍,村寨里的族人对文化传承也更加重视了,并且有着更多的期待。“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我们,认识我们。”
如今,吴登梅将传承亻革家文化作为毕生的事业,“我真的很热爱自己的民族,很想去把文化传承做好。虽然去大城市会拥有更多的机会,但是我还是更想留在家乡,为家乡做一点事情。”她强调,“只有离我们亻革家人近一点,才能更多地去感受,去学习民族文化。”
这份坚定、赤诚的守护之心也被吴登梅付诸于切实的行动中。“现在我还会回到村寨里面,教我们的小朋友民族歌曲,想要让他们多学一点”。
而为了亻革家人歌曲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传唱,吴登梅在跟随寨子里的奶奶们学习之余,也在着手记录更多民族歌曲。“目前为止,我已经整理了20多首民族歌曲。我相信亻革家歌曲会一直传唱到更远的天空,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音乐其实挺美的。”如今吴登梅的妹妹也加入民族文化传承的事业中。
“华熙云中”舞台上的吴登梅
只有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实现多民族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才会有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历久弥新,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华熙云中”坚持发现、挖掘和推广更多的民族文化,帮助民族文化传承人重拾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同时带动家乡变化,燃起对未来的希望。自2011年以来,从云中牧歌、云中山歌、云中藏歌、云中蜀歌,到云中滇歌、云中儿歌,云中渔歌、云中乡歌,再到云中家歌、云中情歌、云中华歌依次唱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2022年“云中黔歌”将带来根植在这片土地的特色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奏响民族团结共荣的新时代旋律。
关键词: 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