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海康机器人业务主要针对企业市场。从目的来看,融资是分拆上市的首要动因。
萤石网络科创板IPO过会后不久,海康威视(002415.SZ)再度启动分拆。
近期,海康威视公告,董事会会议决议通过拟分拆所属子公司海康机器人至创业板上市。
公告称,通过本次分拆,海康威视将进一步聚焦主业,专注于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软硬融合、云边融合、物信融合、数智融合的智能物联系列化软硬件产品,加强大型复杂智能物联系统建设的全过程服务能力。
同时,将海康机器人打造成为公司下属从事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业务的独立上市平台,并充分借力资本市场进一步加大海康机器人在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海康机器人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自分拆上市政策落地之后,A股上市公司分拆计划络绎不绝。从整体趋势来看,分拆的子公司均为优质资产,且母公司多为热门科技股,赚足市场眼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子公司分拆上市后独立融资发展,有利于实现价值最大化。
现如今,海康威视作为一家市值超3000亿元的科技龙头,两度分拆背后折射着怎样的资本布局?对公司估值和业务又将带来哪些影响?
提升母公司估值
公开信息显示,海康机器人成立于2001年,主营业务为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的硬件产品和算法软件平台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增值服务,具体产品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消费机器人、智能无人飞行器等销售。
与萤石网络更针对于小微企业和消费者不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海康机器人业务主要针对企业市场。
从目的来看,融资是分拆上市的首要动因。海康威视表示,通过分拆上市,为其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业务的研发投入与生产经营筹集必要的资金,不仅能够促进海康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和业务规模稳定扩张,也能持续为海康威视广大股东带来稳定的投资回报。
随着预案的发布,市场得以管窥海康机器人的财务状况。可以说,近三年,该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
2019-2021年,海康机器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51亿元、15.52亿元和27.40亿元,同期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3010.44万元、8022.47万元和4.85亿元。
处于高速成长期的海康机器人还在加速扩张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今年1月,海康威视公告,海康机器人将以自筹资金投资15.3亿元建设海康机器人智能制造(桐庐)基地项目,在杭州市桐庐县规划用地190亩,规划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用于建设海康机器人的智能制造工厂,项目建设周期为24个月。由此观之,海康机器人IPO的融资需求不言而喻。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某券商前高级副总裁兼互联网首席分析师张孝荣在受访时说道,“从海康威视近期连续分拆计划来看,首要目的肯定是为了融资。业务方面看,可以开辟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业务从此不用自己输血,反而还能给自己带回来投资收益。”
张孝荣还表示,分拆成功后对母公司提升估值也有作用。“母公司所占股份会得到高额溢价,这部分股权价值甚至会高达数倍。以海康威视为例,其主要是做监控的,估值按照主营业务来算;分拆后,子公司就按照机器人估值,这部分的估值比监控业务要高多了。”
连续分拆背后的资本谋局
值得关注的是,与一些明星公司IPO不同,海康机器人的股权结构十分简单,其由海康威视、杭州阡陌青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阡陌青荷”)各自持股60%、40%。启信宝数据显示,杭州阡陌嘉盈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杭州阡陌河滨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各自持股阡陌青荷99.9%、0.1%,后者是阡陌青荷的执行事务合伙人(GP)。
由此,阡陌青荷成为海康威视资本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该平台亦出现在萤石网络的股东名单中。据介绍,这是海康威视对创新业务进行跟投的持股平台。
记者获悉,海康威视跟投计划系员工中长期跟投机制,参与对象为符合规定的海康威视及其全资子公司、创新业务子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员工。该计划将投资业务限定于海康威视的创新业务,避免员工参与投资既有的优质成熟业务。
而所谓创新业务就是海康威视在传统安防主业之外开辟的8个业务,包括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微影、海康汽车电子、海康存储、海康消防、海康睿影、海康慧影。
财报显示,2021年,海康威视的创新业务整体收入达122.71亿元,同比增长98.93%,成为拉动公司成长的稳定动力来源。其中超过10亿元的创新业务主体从2个增加到5个,分别是萤石、机器人、微影、汽车电子、存储业务。
在预期方面,市场对其后续分拆动作期待颇高。而在操作性上,市场和监管普遍关注业务的独立性问题。对上述问题,在近期的投资者调研中,海康威视的高管曾作过回应。其表示,“创新业务会走自己独立的渠道策略去发展,但有一些跟海康关联度比较高的,可能依然会把产品卖给海康,海康再通过渠道去销售。从业务角度去看,怎么样对发展更有利(就怎么发展),独立上市不是我们的目的;如果独立上市存在一些障碍,就不着急推进了,等到符合相关规定之后再做。”
该人士还透露,海康在创新业务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关联交易的问题,如果项目关联交易大的话,可能就不适合于创新业务。
在渠道方面,海康威视相关人士表示,“创新业务有些渠道是复用的,当然也有很多是不可以借用原来的渠道的,比如海康机器人,就没有借用过海康的渠道。我们还是根据具体的业务需要在做,也一定按照上市的相关监管要求来做。”
(作者:张赛男 编辑:朱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