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观天下!VC/PE的任性招聘:VP月薪15k、IR只招女的

时间:2022-07-18 10:01:33       来源:钛媒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

这话从我一个投资人朋友嘴中说出口的时候,我觉得他在晃点我。

我这投资人朋友名叫小宋,在北京一家颇有名气的PE基金里工作,作为海外名校归来的高材生,公司很大方的给了他一个不错的title:高级投资副总裁。小宋的VC职业生涯很是如鱼得水,每天只要看看市场行情,和FA聊聊新鲜的项目,时不时地出出差,总的来说,工作压力不算很大。

和工作压力相匹配的,当然是他的每月薪资。我大胆求问小宋,小宋也极大胆地把我当自己人一样说了一个数字:15k。

我当然是不信的。小宋急了,给我看了他的薪资流水记录:有时到手工资连15k都没有。

众所周知,在诸多工作岗位中,无论投资机构的盘子有多大,投资人岗位是出了名的难进,招聘条件动辄“唯清北复交不招”。但即使如此,依然没有阻挡一些腰部以下机构投资人员的割裂现象。

经由小宋,我有了一丝破灭感。

“行业进入洗牌期,难以避免。”一位投硬科技的机构创始人这样告诉我。

两则“摆烂”的小故事

当然,关于小宋个人的月薪,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到整个VP(投资副总裁)圈的平均月薪。但一些机构选择“躺平”或者直接“摆烂”。这里先讲讲小宋和另一位投资人小赵的故事,他们或许小众,却影射了VC/PE市场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严格来说,小宋没什么实权,说是VP,干的还是投资经理的活儿。除此之外,小宋的工作日常还需要兼顾投后和募资。“我们想找家办募个小基金投投硬科技,PPT还是我连夜赶的,团队其他人做不出像样的PPT。”小宋这样说。

招不到合适的人,是小宋HR常对小宋私下吐槽的一点。用小宋HR的说法,“大多是眼高手低的人。”

而在小宋看来,很多同业人员并不懂得如何正确高效地干活,甚至缺乏专业的行业认知。

去年,我有幸在线上旁听了一次小宋团队和一个2B创业项目的洽谈会,期间小宋领导基本上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何为“不懂市场、不懂项目”。会议结束后,小宋有点尴尬地私下告诉我,领导其实只负责在投委会上投票就好,并不负责跑一线。

2021年底,小宋团队有几个案子退出,所有流程(包括给项目方发邮件、打电话、给LP整理材料等)均由小宋一人负责,“活儿都是我的,carry就甭想了。”

小宋告诉我,由于他在一级市场的工作背景,常常被朋友问到一个他无法理解的问题:“那些倒闭的独角兽,为什么那么多投资人投了那么多钱?难道不是因为当初看到了这些项目的独特价值吗?”

小宋笑着对我说,“其实就是从众而已。”小宋并不相信做VC的都有独特的眼光,那是1%的VC能干得成的事。

小宋的故事现象并非个案。我另一个投资人朋友小赵,任职于一家由某上市公司设立的产业基金,办公室base在成都;基金盘子很小,专投餐饮。小赵title投资副总监。出于工作需要,小赵经常让我帮忙推荐一些热门项目的BP,有时候也会向我打听如何搜索可靠的研报。

在一次小赵问我要某赛道的行业数据时,我忍不住问道“你们HR招人时,是候选人的学历更重要,还是行业经验更重要?”小赵的回复是,HR是集团总部的,不懂投资,但要求候选人必须是海归。

目前小赵已经入职这家CVC一年多了,投出的项目数目很平稳地保持在0这个数字上。原因无它,基金终究是小盘子,还与上市公司挂钩,做VC变成了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他的项目池、资源池极其依赖上层领导,日常最大的工作量则是完成领导交代的行业研究报告。

小赵的薪资和小宋相差不大,区别是小赵月薪是税前15k。

“摆烂”是个网络用语,被用来表示人们任由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小赵和小宋的故事,都让我联想到这个词语。如今“摆烂”的小宋已经主动优化了自己,离开了那家他口中“已经无法再拯救”的大机构和VC/PE 圈,选择了去二级市场,“就想去一个更透明的地方”,小宋说。

小赵还坚守着。只是有时候行研做累了,他会和我开开玩笑,“什么时候真混不下去了,我能不能也试试做记者。”相似的愿望,截至目前,我已经收到至少5份了。

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工作能力胜任姑且先放在一边,机构在招人这方面,可绝对是应了那句话,“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先看看另外几个小故事。

一个猎头朋友Jammy告诉我,他最近在帮上海某美元基金招募资IR,其中有一个要求是,“候选人最好高中或者中学在美国读书。”小宋认为这个招法有理可循,“这样更了解美国文化,能跟美国LP聊得来。”

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人民币基金招IR的要求——要有在体制内工作的经验。曾有大佬向我言明,“人民币基金募资不好募,他们需要找到能和人民币基金LP同种语言和圈子的人。如果你让一个一句话里四五个英文单词的人跟LP聊天,LP会想募资才怪。”

不管是美元基金招IR,还是人民币基金招IR,说白了大家都是想招到这个岗位最合适的人选,苛刻的招聘条件直指募资成功的概率。然而这也正是本文想讨论的问题:VC/PE行业已经内卷到如此地步,但募资难的问题,是因为IR不够“专业”导致的吗?

同样做猎头的Mike向我透露,他已经接到甲方招募资IR最高的薪资区间是年薪100-160万元+carry。Mike表示,能拿到如此年薪的IR凤毛麟角,大多数人无法满足机构对优质IR的要求,比如同时“具备囊括业内大多数LP的信息情报网、能跟LP实实在在搭得上话、可以尽可能缩短LP决定投资的时间”等各种能力。

换句话说,能达到160万年薪的IR,基本上就相当一级市场能帮项目直接联系上头部机构合伙人以上级别谈话的优质FA。

而更为之内卷的是,有的人民币基金招IR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要求:能喝酒。Mike告诉我,在一些人民币募资的酒桌上,IR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领导没酒了,要第一时间倒上;领导举杯了,要第一时间起身敬酒。”

除此之外,据说IR圈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最好性别为女。

无人胜任的结局

小宋和小赵略显“摆烂”的故事,与这个市场愈加严苛招人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割裂感。

眼看当下,一些头部机构纷纷官宣募资成果,然而众人看不到的是更多的水下机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们募资难,投资难,招人更难。

小宋和小赵,俨然是这些水下机构的写照。

我向北京一个投硬科技的大佬求教了一个问题,“招聘的条件越来越个性化,算不算一种乱象?”大佬谦虚道:“专业的机构不会这样。”

关于如何专业地用人这个问题,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老爷子倒是很有先见之明,甚至极其智慧:不要设计“常人”不可能完成的岗位。

他说,职位不是由自然或者上帝创造的,而是由非常容易犯错误的人设计的。于是,他们总是非常警惕,担心出现“无人胜任”的职位,也就是根本不适合常人担任的职位。这样的职位很常见,它写在纸上看起来非常合情合理,但就是无人可以胜任。

而眼下,对于一些机构而言,或已不是简单的专业用人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