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期,市场传来了喜马拉雅又一次冲刺IPO不利的消息。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喜马拉雅这一次因为缺乏投资者支持,选择暂停了自己在港股上市融资的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喜马拉雅第三次上市未果。在连续几次冲击资本市场而不得之后,考虑到短视频冲击下的耳朵经济价值锐减,以及喜马拉雅本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关于喜马拉雅的“价值”正不可避免地面临重新评估。
不赚钱,是最大的问题
虽然喜马拉雅在在线音频行业中的头部地位一直很稳定,但它却始终未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商业模式,这可能才是它始终无法如愿上市的核心原因。
在喜马拉雅的财务基本面当中,持续亏损是绕不开话题。
根据相关财报数据显示,近年来喜马拉雅的亏损情况不但未见改善,反而逐渐拉大,盈利更是遥不可期。
在2019年到2021年期间,喜马拉雅的年度亏损额分别超过19亿元、28亿元、51亿元,亏损状况十分不容乐观,三年累计亏损已经朝着百亿量级迈进。
即便是从调整后的净亏损数据来看,喜马拉雅依旧表现不佳,从2019年到2021年,其净亏损额分别是7.49 亿元、5.39 亿元、7.59 亿元。
那么,为什么喜马拉雅在行业中已然做到了顶级,但就是无法盈利呢?可以从它的营收结构中一探究竟。
近年来,订阅业务是喜马拉雅的核心营收来源、长期占据公司营收近半份额,其次是广告与直播业务。
但作为核心业务营收来源,订阅业务所指向的会员订阅、付费点播等并未能显现出强大的盈利空间。据统计,近几年喜马拉雅会员订阅业务月平均付费用户收入只有十元左右,这个数据相比于行业平均水准还有差距。
更严重的是,喜马拉雅似乎并没有办法通过低价吸引用户之后,再通过提高订阅费用把过去的投入收回来——此前,喜马拉雅就出现过在用户订阅优惠期过去之后,遭遇用户退潮的局面。
这就让喜马拉雅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了,坚持目前的营收模式的话,公司常年巨亏,无法给投资人带来希望;想要在既有商业模式下多赚点钱的话,用户又不买单。
也许正是看到了喜马拉雅所处的这种尴尬境地,喜马拉雅才遭遇了投资者“嫌弃”,以至于公司不但迟迟未能登陆资本市场,还失去了老股东的力挺。
2019年,喜马拉雅开始遭遇股东撤资,据统计,仅在当年三月份,喜马拉雅就和二十多个主体签订了减资协议。
亏损、撤资、未能上市融资的背景下,缺钱自然成为了喜马拉雅必须直面的问题。今年以来,在经济大环境与自身均表现不佳的情况下,它和很多其它互联网公司一样开启了裁员模式。
行业内外,竞争压力巨大
更加不乐观的是,喜马拉雅还在面临着比以往还复杂的竞争环境,这进一步让它的未来之路面临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的是,经过多年的竞争与洗牌,国内在线音频市场格局已经相对稳定,形成了荔枝、蜻蜓、喜马拉雅三家独大的局面,这种局面对于身处其中的喜马拉雅来说并不全都是好消息。
考虑到互联网领域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荔枝、蜻蜓、喜马拉雅这三家自然是要通过持续的投入来争出个第一第二,这意味着喜马拉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办法放松警惕,它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收割利润空间。
另外,随着在线音频行业的变化,近年来行业里的一些动态变化正在给喜马拉雅等头部玩家带去新隐患。
这种变化就是,在市场格局稳定多年之后,又开始有大批新玩家进入在线音频市场,而且这些新玩家的来头都不小。
目前,在喜马拉雅的竞品名单中,已经新增了腾讯旗下的长音频产品“酷我畅听”、 微信听书、懒人畅听;还有字节系的“番茄畅听”、B站旗下的“猫耳 FM”、快手旗下的“皮艇”,以及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都在涉足有声书板块…
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在线音频行业的内卷,巨亏多年又还未成功上市的喜马拉雅身处其中将很难有好日子过。
而在在线音频领域之外,喜马拉雅面临的竞争压力同样不容乐观。
首先,在在线音频的多元化布局层面,比如音频使用场景的物联网落地等,这一新兴市场虽然增长潜力巨大,但考虑到它还有较长的变现周期,以及几乎所有的在线音频玩家都在抢占这一市场,我们认为喜马拉雅并没有办法在此维度建立起多大的优势。
特别是在音频硬件市场上,不管是喜马拉雅还是其它在线音频玩家,它们面临的都是天猫精灵、小爱同学、百度智能音箱这样的对手,喜马拉雅想要形成突围几乎不可能。
其次,短视频、新兴中长视频平台还在持续挤压着在线音频平台的生存空间。
这些年来,互联网广告与内容都在不可避免地朝着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转移,在用户注意力的抢夺之战下,即便喜马拉雅这样的平台做的很不错,但它们仍然会因为短视频、新兴中长视频的兴起而遭受持续的挤压。
这对在线音频平台的未来想象空间和盈利能力构成双重挑战,如果未来的世界注定将是屏幕、视频化内容的世界,那么喜马拉雅所代表的的在线音频内容到底还有多大商业价值呢?
喜马拉雅的未来到底该如何书写,在线音频的故事到底还有多少想象力,种种问题都在提醒着喜马拉雅要抓紧时间行动起来了。